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聽健康
世衛組織報告,全世界有3.5億人受憂鬱症困擾,在台灣,衛福部估計盛行率在8.9% 左右,也就是說,有將近200萬人受憂鬱症困擾,除造成自己和親朋好友生活上的影響外,病友生產力也會比健康人少了近40%,因此對社會國家同樣影響甚鉅。另外,台灣青少年因憂鬱症自殺的情況也一直在增加,跟韓國有得比(日本卻在下降),因此,自殺是台灣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至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不能不予以重視。
目前要診斷憂鬱症,尚未有任何血液或生物學的檢驗,可以像量血壓或測膽固醇一樣,來確定是否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的疾病,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檢查可以告訴你,是否已經罹患了憂鬱症,必須依靠醫師做出診斷(並輔以幾種檢測量表),然在診斷時,除了參考病人臨床症狀外,也要綜合發病過程和家族病史,又因為,某些身體上其他疾病的表現可能和憂鬱症類似(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病人就會倦怠、四肢無力且提不起勁),因此,醫師也會安排一些必要的檢查,排除所有可能,做出鑑別診斷,所以,憂鬱症也不是第一次就可以百分之百確診,有時候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2022 年 1 月 5 日發表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刷亮了筆者的眼睛,原因是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在人類血小板上面,確認了憂鬱症的生物標誌物(Biomarker),未來經醫學界認可後,除了可以通過血液測試來診斷憂鬱症外,更令人高興的是,也可以用來追蹤每位患者在使用抗鬱藥後的治療效果,這真的是一項相當具有突破性的科學發現。
本篇論文是由該校醫學院生理學暨精神病學傑出教授-拉塞尼克 (Mark Rasenick)所領導完成的,之前人類和動物的實驗中已經證明,憂鬱症其實是和憂鬱症病人體內Gs蛋白(註1)到底是位在細胞膜上的哪一個區域有關。例如:憂鬱症的病人,他們細胞膜上的Gs蛋白大多都位在膽固醇集中區(Raft region;脂筏區),當神經傳遞物質捎來訊息時,Gs蛋白無法做出適當反應,理由是因為Gs被綁架在脂筏區,其所能引發下一步反應的傳令兵---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活性因而顯著減少,所以無法做出正常反應。基於此,拉塞尼克教授於是設計了一個臨床實驗,首先,邀集了已經確定為憂鬱症的49位病人(男12/女37)和59名的健康對照者(男18/女41),平均年齡為43.6歲,每位參與者均抽血並測量血小板細胞膜上Gs蛋白在受到訊號刺激後,其所能做出反應的能力(用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來當作指標)。結果發現憂鬱症病人的反應分數為53.4,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的67.2分(p = 0.02)。
接著,拉塞尼克教授徵得19 名憂鬱症病人的同意,進行了為期 6 週的抗鬱劑藥物治療試驗,其中11 名憂鬱症患者病情顯著好轉,但仍有8名患者並未顯著改善。經抽血再測血小板細胞膜上Gs蛋白在受到訊號刺激時,其所能做出反應的能力後,得知,憂鬱症顯著好轉病人在藥物治療前後的得分變化為增加135%,而病情沒有改善的患者在藥物治療前後的得分變化,則是非但沒有增加,甚至減少32%。 (參考圖1)
【圖1】抗鬱劑治療前後,有反應者和無反應者的血小板上,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反應的變化值。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科學家已經可以著手開發一種簡單、快速的憂鬱症診斷和抗鬱藥療效的血液測定法,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有機會上市的血液檢測法,也是迄今為止,在臨床上尚未存在的東西。雖然它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的支持,但論文主要作者拉塞尼克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說道,當人們情緒低落時,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就會降低,而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減弱的原因則是,允許神經訊號傳遞進而產生腺苷酸環化酶的 Gs 蛋白被綁架在富含膽固醇的細胞膜區域上(脂筏區),所以它們沒辦法好好的把訊號傳遞下去,當使用抗鬱劑治療後,如果能將Gs 蛋白從脂筏區移動到非脂筏區,就可以有效的治療憂鬱症,而這也可以從迅速增加的腺苷酸環化酶活性中,得到驗證。這邊所提出的血液測試法,最快在用藥一周後就能知道 Gs蛋白是否已經開始脫離脂筏區,也就是說,抗鬱藥未來是否有效,能夠被事先知道,因為血小板膜上的Gs蛋白會在一周內發生變化,目前,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必須等待數週,有時甚至數月,才能確定抗鬱藥是否有效,當確定它們無效時,接著就會開始嘗試其他不同的療法。
臨床上統計,憂鬱症在用藥後,有大約 30% 的人沒有好轉,也就是他們的憂鬱症沒有得到解決。當然,也有可能在初期診斷時的失敗,就會導致後面治療的失敗,拉塞尼克教授補充說道,大多數的憂鬱症在歐美是由社區家醫科醫師診所判斷出來的,他們可能沒有進行複雜的篩查,今後如果這個血液測試能夠全面普及後,只要通過血液測試,醫生就會警覺,哎呀! 他們雖然看起來很沮喪,但他們的血液測試並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憂鬱症,所以,也許我們需要好好再重新檢查一下,做更多的鑑別診斷。這項研究也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R43MH097370、R41MH113398) 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BX00149) 的支持,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期刊參考:
【1.】Steven D. Targum, Jeffrey Schappi, Athanasia Koutsouris, Runa Bhaumik, Mark H. Rapaport, Natalie Rasgon, Mark M. Rasenick. A novel peripheral biomarker for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38/s41380-021-01399-1
【註1】G蛋白是指鳥嘌呤核苷酸結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s),其中Gs蛋白是家族成員之一,當其被傳遞過來的訊號刺激後,就會增加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Adenylyl cyclase activity),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增加後,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就會因而被釋放出來。目前憂鬱症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不足所導致的。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