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潘懷宗老師二十多年來推動健康教育,樂此不疲,進一步為求大家能夠淺顯易懂,並容易實行,特別提出養生六大招,其中第三招就是「維持快樂的心情」,但如何才能做到呢?
助人為快樂之本 研究證實是真的
潘老師也教大家知足常樂、助人最樂、學習享樂、勞動歡樂、寬容長樂等五大樂。非常值得高興的是西方人也表態支持助人最樂,2015年12月14日由美國耶魯大學發表在《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發現,常常助人可使人減輕心理壓力、讓心情變好,且幫助他人的次數愈頻繁,情緒就會愈正向。相反的,那些很少幫助他人者的心情顯得較差,在面對壓力時的情緒也傾向較負面。
此報告研究作者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艾蜜莉.安塞爾(Emily B. Ansell)助理教授,共招募77名18~44歲精神健康的成年人參與,進行為期2週的研究,參與者每天都要記錄,不管是工作、上學或是在家裡,所有會讓他們感覺到壓力的生活事件,其中也包括一天中所從事任何助人行善的行為,像是幫別人開門、教學童做功課、出借任何有價物質(包括金錢、衣服、汽車、工具等)予他人或詢問他人是否需要協助等等,藉以評估這些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壓力指數,並測試現實生活中幫助他人,是否也可為自己減輕壓力。參與者每一天除了填寫問卷以計算其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外,還要給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打分數,而研究人員則是統計分析壓力的總數及助人行善的次數。
研究結果顯示,幫助別人越多者的情緒越正向,心理層面也越健康,例如當想起日常生活壓力時,情緒也不會變得負面,證明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支持「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中國人的諺語,所言不假!
樂於助人者 更健康長壽
早在1956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追蹤調查427位有孩子的已婚婦女,持續30年後發現,沒有義工經歷的婦女與做過義工的婦女相比較,那些沒有義工經歷的婦女罹患嚴重慢性疾病的機率要高出許多。還有一項研究針對216名教友的追蹤調查發現,經常助人的教友心理更健康,精神狀態更好。且另一篇文獻也顯示,從事多項義工活動者,較沒有從事義工活動者,早死機率降低了44%,且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也較佳。
另一個實際的著名案例,便是美國第35任商務部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Carlos Miguel Gutiérrez) 日行一善的故事,他的父親原是古巴哈瓦那市一所大莊園的主人,因為一場革命而全家逃難,因此流亡到美國邁阿密,從小就必須與父親出外打工。由於他勤奮、好學,老闆於是推薦他擔任食品公司的推銷員兼貨車司機。
父親時常告誡他要「日行一善」 ,因為祖先就是這樣才成就了祖業,雖然目前家道中落,但要他一定要記牢且做到,樂於幫助別人。當他把燕麥片送到各個商店時,他總是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善事,例如:幫店主把信帶到另一個城市,或是讓放學的孩子搭便車等等。由於他樂於助人,若干年後,他輕易地打開了拉丁美洲的市場,隨後又被派到加拿大及亞太地區。 1999年被調回美國總部,擔任首席執行官。2005年獲得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提拔,擔任美國政府的商務部部長。
快樂 是小善行的累積
卡洛斯•古鐵雷斯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取決於其日常生活中許多小善行的累積,而不是因為某個驚人之舉。日行一善,不僅讓社會上有更多人得到幫助,也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加充實和快樂。
目前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的史蒂芬•波斯特教授(Stephen G. Post ),長年研究探討對人的「付出」與「回報」之間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關聯性,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好人為何有好報》(Why Goo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一書,他發現在樂善好施者的身上,幸福、快樂與健康三者存在着高度的正相關。與人為善有助於情緒調節,進而對生理健康產生正向影響的作用。人在面對壓力時,就會刺激壓力荷爾蒙-腎上腺激素的分泌,讓心跳、血壓和呼吸速率驟增,不但情緒受影響,身體的免疫力也會下降;而當人們行善助人時,卻會刺激腦中的多巴胺及腦內啡釋放,讓人產生快樂與幸福的感覺,促使身體更為健康。
潘老師在此奉勸大家,行善助人不僅利人也利己,有益而無害,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