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其所屬生物製劑廠,多年來建立各式細胞培養平台以放大病毒量並生產疫苗,已成功產製過符合國家製藥規範的腸病毒71型、新型流感H5N1和H7N9等疫苗並進行臨床試驗。
但這次變種新冠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屬於生物安全第三等級操作的致病原,實務上較難以細胞培養病毒的方式生產疫苗,因此造就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的異軍突起,也給了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疫情爆發迄今不到兩年,全球逾320種各類新冠疫苗進行開發,其中130種在臨床試驗階段,39種已進入第三期,且23種取得緊急授權使用(EUA),這是人類疫苗發展百年以來首見的「光速」紀錄。也可看出開發有效與多樣的疫苗生產技術平台、建置緊急量產能力,是因應未來各種疫情威脅超前部署的重中之重。
台灣經歷2003年SARS疫情後,政府於國衛院打造了國家認證的GMP先導級生物製劑廠,肩負國安層級的防疫重任,除了開發製造國內需求量不高,且民間廠商不願投注資源的必備性生物製劑外,另外在平時進行國安疫苗產製的各項演練及技術平台開發,以面臨緊急疫情時研發國人所需疫苗,對抗疾病。
生物製劑廠自2008年運作至今,因應台灣流行病需求開發數項人用疫苗技術,並積極扮演轉譯研發成果至產業界之關鍵中游角色,其中腸病毒71型疫苗已輔導技轉廠商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正申請藥證中,創下我國自行研發疫苗的重要里程碑;也持續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供應國人所需的卡介苗及四種抗蛇毒血清製劑。
新冠疫情旋風式襲擊全球且不斷變種,造成各國經濟及社會重大損失。國衛院身為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為了保護全民健康安全,即刻動員開發及協助國內業者防疫相關快篩試劑、疫苗及藥物,生物製劑廠及其所屬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ABSL-3)實驗室,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但深感基礎設施不足。
為強化國內快速研製及量產疫苗的能量,國衛院於2020年重新啟動生物製劑二廠籌畫。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責成下,擬定建置國家級感染症資源庫新計畫,隨後在各部會支持及院長梁賡義積極奔走下,今年4月經國發會通過興建計畫,期間獲得一位企業家無條件捐款廿億元,公私協力共同為提升國家防疫能量努力。
生物製劑二廠將建置六條產線,另建置兩單位ABSL-3實驗室及感染症資源庫。六條產線採獨立操作規畫,其中四條產線為量產規模,用以提升產量因應緊急疫情時第一線防疫人員需求。兩條產線為小量生產臨床試驗用新型產品,以建置核酸(DNA、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及不活化全病毒疫苗相關技術平台。
搭配感染症資源庫搜集的各式病原體和檢體,建立疫苗開發「模組化」標準流程。另一方面,緊急傳染病的病原體多為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基於法規規範及人員安全考量,此次生物製劑二廠興建中一併建構BSL-3及ABSL-3實驗室,這也是本計畫非常重要的一環。
生物製劑二廠完工後,將以國安為目標,強化與疾管署防疫中心的互補性,串接防疫及疫苗研製任務。除配合政府疫苗開發政策及滿足國人防疫需求,將執行民間不願投資、低商業價值或較難開發的新穎平台技術,同步優化國人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製程,提升生產品質及供貨穩定度。
在疫苗產業鏈上將扮演連結上游學術研發及下游業界產品化之關鍵橋樑角色,並藉由產程開發之能量協助產業界,與產業攜手共同提升國內生物製劑自製能力。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吳明彥/健保總額浮動點值 隱藏醫療危機
閻雲/CAR-T細胞治療 期待更多癌患受惠
陳莉茵/擴大罕病給付 基因治療盼曙光
蔡麗娟/給付癌症新藥 應設多元支持基金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閻雲╱年僅13歲患者出現!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無傳統危險因子也可能罹癌
郭斐然/不只紙菸 新型菸品更是青少年殺手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邱弘毅/大數據資料庫 打造個人化精準健康
閻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將加速藥物開發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閻雲/實證數據 改變未來醫療行為及生態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張鴻仁 /找出感染者 主動監測系統須升級
王正旭/推動「新藥及新醫材意見」平台 需見多識廣
陳景寧/別讓疫情壓垮家庭照顧者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王正旭/善用新藥意見平台 提高癌友影響力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