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仁/「生技大大可為」 處方藥新思維
最近,我出了一本新書「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我14年前一個因緣際會,在服務公職16年後,從公共衛生行政一百八十度轉彎投入生技創投。
開始投資3年,2008年遇到全球金融風暴,投資在美國的部分幾乎全軍覆沒。2009年春,原以為我的生技創投生涯應該會提早結束;沒想到政府一句口號「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迎來生技大多頭,而我從投資新手迷迷糊糊變成大家口中的「生技大老」。
我之所以如此勇敢地把一點微薄的經驗寫出來,如同書中所說,因為我相信,不會再有人把一個基金放手交給新手操作;記載這段我走過的路,是希望從零開始的經驗,對有興趣了解生技醫藥產業的讀者來說,其特殊性(uniqueness)有一定參考價值。
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了解現代醫藥管理體系及價值鏈、創業成功之路、帶您走過台灣最成功的生技創投的軌跡、國家機器的管制下,個人生存之道;以及台灣最成功的新藥發與創新醫公司、美國如何引領全世界新研發,追隨者的錯誤與教訓,還有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未來。
在「網路購與恩慈療法,如何逃離國家機器的掌握」這個篇章中,有我多次分享的心得,這來自我擔任公職時,前輩黃文鴻教授說過一句名言「在美國買槍容易,買藥難。」
對於處方藥,先進國家都管得很嚴,我國衛生機關也不鼓勵民眾自行購藥,但除了管制藥品、毒劇及抗生素,藥品真的要管這麼嚴嗎?
我覺得國家管制在涉及健康問題上,一定要有「後門」,2018年,美國川普總統簽署了「病患有權試用(Right toTry)法案」,這個立法打破過去規範,病患有使用衛生主管機關尚未核准、還在研發中新藥的權力,不再受到政府管制。
只要主治醫師認可,廠商有多餘的藥供應,病患能找到財源(研發中新藥通常保險不給付,而製造成本昂貴,廠商也會免費供應),針對目前無藥可醫的疾病,病患有權試用。這樣的思維非常先進,尚未有國家跟進。
我國目前的規定,還是需要醫師申請,並須經醫院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通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才能用研發中的新藥。這些觀念,我相信大部分人不知道,在書中分享給讀者。
另外,中醫在廿世紀前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體系,然而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西醫是現代醫學的主流。最近衛福部公布中藥商可以合法「師傳徒,父傳子」,立即引發西藥界撻伐。但我在書中也提到,大家有點反應過度,傳統中藥是藥食同源,我們真的認為要專業訓練的中醫師或藥師認證,才能吃四神湯、四物飲?
(作者為前健保局總經理、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鴻仁)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
梁賡義/你們不孤單 向桃醫及醫護致敬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魏崢/健保別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
程文俊/智慧化醫療 醫病關係仍靠互動
陳保中/公衛師法誕生 邁向建構環境醫學
李伯璋/健保大數據運用AI 推動數位健康
陳昭姿/代孕法制化 幫不孕家庭追求幸福
李伯璋/病人是醫療人員最好的老師
李志恒/萊劑定位不明 風險評估需補強
余忠仁/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 必做LDCT
王正旭/面對巨變 癌症資源「一網打盡」
陳景寧/「長照四包錢」應增照顧機構
魏福全/重建顯微手術輸出國際 台灣是搖籃
洪子仁/公衛師法通過 從治療推進到預防
王正旭/健保資源不足 已衝擊醫療照護
聰明用輔具 創造長照樂齡生活
李伯璋/務實面對 醫療生態的人性
張鴻仁/祕方關起門,專利集眾力
程文俊/做好慢性病管理 遠離心衰竭
張鴻仁/漲不漲?看懂健保財務死亡交叉
徐丞志/逐步解封 台灣檢測技術準備好了?
蔡淑鳳/國際護理師節 謝謝護理台灣隊
李伯璋/ 健保與醫界共用資源 齊心抗疫
張鴻仁/買口罩、追旅遊史…健保卡原來那麼神!前健保局總經理回顧當年建置
陳景寧/明天過後,全責照護?
張鴻仁/買口罩、監測就診人數…新冠肺炎爆發,健保卡防疫立大功
猜你喜歡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閻雲/疫情後省思 深化醫界、資通訊界合作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