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癌症病患生活品質 比延長餘命重要
日前,接到朋友傳寄媒體報導,標題是「最大腫瘤設備代理商,疑與萬芳醫院名醫勾串詐騙病患」。
我是腫瘤內科醫師,卅年來與放射腫瘤科合作照顧癌症病人,見證放射腫瘤醫學得來不易的進步。
放射線在癌症治療效益上接近外科手術,對不適合開刀的病人或手術刀到不了的地方,可能是最佳選項;放射線不僅可治癒頭頸癌並保留維護生活品質的重要器官,也有助減少其他癌症的局部復發及遠端轉移風險。
某些癌細胞 抗放射線傷害
放射線治療也有極限,例如某些癌細胞潛在有抗放射線傷害能力,通常合併小劑量化療,能讓放射線治療更有功效。
另一個放射線治療難關是對腫瘤周邊組織的傷害,例如頭頸癌放療後,因唾液腺破壞造成嚴重口乾症;肺癌放射線治療過程中,食道受傷造成吞嚥困難及疼痛,有時候連水也無法下嚥。
精準腫瘤定位 最重要目標
放射線無法轉彎或改道,癌細胞往往能耐受高劑量放射線治療,正常細胞承受不了太多放射線傷害。放射線治療常是「one time deal(單次交易)」;同一部位在腫瘤復發後,幾乎無法再一次接受根治性放射線治療,因此精準腫瘤定位,降低周邊組織傷害,是近廿年來放射線治療的最重要的目標。
放射線用於腫瘤治療已一世紀之久。我剛進入腫瘤醫學訓練之初,放射線治療定位由腫瘤科醫師在一張X光片及病人身體畫下一些交錯的直線,再製作鉛塊模型保護治療範圍外的正常組織;放射線源單一,即使用鉛塊,病人體表皮膚及腫瘤周邊組織如焦土般的傷害,常讓人駭然。
1990年代後,放射線治療儀器加附影像定位設備,不僅更精準描繪不規則腫瘤,放射線源也可來自不同方向,讓放射線集中於腫瘤達到最高劑量,減少周邊組織放射劑量。
大眾聽說過的放射線治療,包括伽馬射線刀(Gamma knife)、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電腦刀(Cyberknife)、螺旋刀(Helical tomotherapy),都據此原則設計。今天放射線治療後遺症比廿年前減輕許多,即拜先進科技之賜。
先進治療 減低長期後遺症
接受健保給付的放射線治療與自掏腰包付20萬元的螺旋刀放射治療,區別為何?先進放射線治療目的在增進精準性,減低長期後遺症,但這樣的優點卻不是病人能立即察覺。因此,病人可能感受付了十倍價錢的五星級飯店牛肉麵,卻沒有巷口攤子的牛肉麵好吃,而有被「詐欺」的感覺。
癌症治療的新科技、新藥品,充滿了這樣的矛盾。
如果癌症治療最終目標是延長餘命,新的昂貴不可及的檢驗及治療,往往沒有一般交易上「一分錢一分貨」的標價。
對個人而言,傾家蕩產的藥品可能只延長幾周到個把月存活期;對國家而言,美國歷年醫療支出的急速成長,病人享受到餘命改善卻有限。昂貴的醫療支出,不管在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這或許是比延長餘命更令人渴望的目標,也值得健保重新檢驗給付標準的思考方向。
吳思遠醫師事件、達文西手術適應症及健保給付問題,正是「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魔鬼存在細節裡) 」的又一表徵,是健保體制冰山一角。但願國人正視,集思廣益,改革健保,成就與時更新、公平、透明的制度。
(作者胡涵婷為美國哈佛先鋒聯合診所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本文節錄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吳明彥/健保總額浮動點值 隱藏醫療危機
閻雲/CAR-T細胞治療 期待更多癌患受惠
陳莉茵/擴大罕病給付 基因治療盼曙光
蔡麗娟/給付癌症新藥 應設多元支持基金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閻雲╱年僅13歲患者出現!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無傳統危險因子也可能罹癌
郭斐然/不只紙菸 新型菸品更是青少年殺手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邱弘毅/大數據資料庫 打造個人化精準健康
閻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將加速藥物開發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閻雲/實證數據 改變未來醫療行為及生態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張鴻仁 /找出感染者 主動監測系統須升級
王正旭/推動「新藥及新醫材意見」平台 需見多識廣
陳景寧/別讓疫情壓垮家庭照顧者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王正旭/善用新藥意見平台 提高癌友影響力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