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乾/改造節能宅 技術更普及
為了大女兒九月上小學,全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從城市的南方搬到北方。從租屋、賣屋到買屋,現在終於到了最後的裝潢階段,也是我最期待的部份。
上次的節能改造,讓我成功挑戰四口之家整年的電費約莫只要五千元,這次改造已是五年之後,理應隨著時代進步,可以應用更多的節能科技。
新買的這間中古屋是座南向北,因此沒有夏天陽光直射的問題,卻在白天可靠鄰棟白牆反射日光,使得單面採光的客廳甚為明亮,甚至在把原屋主的加蓋的雨遮去除後,客廳白天近陽台端竟可完全不開燈。不過,我正打算依四季的照度觀察一年,若有需要則會在花台加設反射鏡,讓更多的天光可以照射進客廳。
解決光的問,再來是將回收水的系統升級。之前曾與水電工人討論出一套洗衣水回收沖廁系統,把洗衣機架高後,下設橘色水桶抽水作沖廁使用。但運作幾年下來發現,橘色水桶裏的水垢相當難洗,洗衣水若放太久仍會有厭氧菌孳生。
這次回收水設計,我把抽水馬達裝到浴室裏,直接讓兩個馬桶的補水系統接到浴缸,讓淋浴後存於浴缸的水作為共同水箱,與兩個馬桶水箱用水管結合;如此一來,就可抽用過的洗澡水來沖廁。洗衣部份的改造,則是試著在陽台裝雨水撲滿,嘗試看看能否混合過濾後的雨水與自來水,作為洗衣服的水源使用。
房子裡另外一個新裝的設備則是電池,在歐洲、日本與美國加州,房子加裝儲能設備已不是新鮮事,而我新買的房子雖然沒有太陽能板,但只要能將離峰的電力存在電池裡,在尖峰的時段拿來使用,配合之後申請的時間電價,我每度電的成本就只要1.65元,不但能節省電費,也能降低對尖峰用電的依賴。
不過電池的價格現在仍不算便宜,因此我設置的容量並不算多,但至少可以應付如冰箱、洗衣機等用電,電池的壽命也大約可以用五到八年。但相信電池的售價也將如LED燈一樣,在未來的幾年一定可以快速下降。
此次裝潢最讓我吃驚的是,相關住宅的智能控制設備,價格已經大幅滑落,商品更是琳瑯滿目,不論是智慧插座、智慧開關、外掛式智慧電表等等,透過手機APP控制與排程,甚至加上感應器,就再也不用擔心晚上睡覺時,客廳燈是否忘了關,或是出門後有哪些待機電力沒有拔除。不過,這部份水電工的學習曲線比較長,許多設備得要自己上網購買後再跟水電溝通,裝機上也還有許多待磨合處。
在研究是否還有其他的節能技術時,我也常會去相關的臉書社群或論壇取經,我發現已經有不少人都具備相關的知識,不論像是全熱交換機、直流換氣扇、硅藻土或是低甲醛地板等。相信未來若能配合相關政策的推行,或是節能相關法令的修正,這些節能技術的普及將更為快速,讓每個人改造自家成為節能宅,門檻也將會更低。

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吳明彥/健保總額浮動點值 隱藏醫療危機
閻雲/CAR-T細胞治療 期待更多癌患受惠
陳莉茵/擴大罕病給付 基因治療盼曙光
蔡麗娟/給付癌症新藥 應設多元支持基金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閻雲╱年僅13歲患者出現!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無傳統危險因子也可能罹癌
郭斐然/不只紙菸 新型菸品更是青少年殺手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邱弘毅/大數據資料庫 打造個人化精準健康
閻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將加速藥物開發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閻雲/實證數據 改變未來醫療行為及生態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張鴻仁 /找出感染者 主動監測系統須升級
王正旭/推動「新藥及新醫材意見」平台 需見多識廣
陳景寧/別讓疫情壓垮家庭照顧者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王正旭/善用新藥意見平台 提高癌友影響力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猜你喜歡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 名醫揭「走路的人」療癒祕訣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李偉文/回應來自心靈與自然召喚的行者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