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等待許久,10月1日起,一般家戶終於可以申請「時間電價」。
如果家裡電器的使用習慣,可以從白天的尖峰時段,移轉到夜間十點半後的離峰時段使用,則每度電將僅須負擔新台幣1.71元。相反地,家戶如果申請了時間電價,卻未能降低白天尖峰時段用電,則每度電的電價,最高可達新台幣5.84元。
「以價制量」的方式,是政府希望透過電價的誘因,棍子與胡蘿蔔齊發,降低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
根據電力公司的說法,目前規畫的時間電價,以每月用電量在700度至4000度的住商用戶較合算,估計全台大約有一百萬戶。若小於700度的用戶,雖也能申請,但要看實際用電模式,是否採現行累進稅率較便宜。至於2000度至4000度,因每度電會再加收0.91元,因此會建議先試算再換;4000度以上,則因簽有契約容量合約,電力公司也建議留在現有合約。
台灣平均每戶家庭每月用電量是291度,換算成電價約827元,其中120度以下單價是1.63元,121~330夏月單價是新台幣2.38元,如果用電時段很平均,的確時間電價並不具誘因。但根據電力公司的估算,如果不算小用戶,而是700度到4000度的百萬用戶,時間電價估計可抑低尖峰用電27.5萬瓩。
然而,對一般家戶而言,難道時間電價完全沒有誘因嗎?
以國外先進國家為例,時間電價的推行,與建築儲能系統的發展息息相關。當一般家戶可以利用電池,把離峰時段較便宜的電儲存起來,尖峰時段則拿來使用,對消費者而言等同於賺到電價差,積少成多後,電力公司就能避免尖峰用電跳電的風險。
不過即便尖、離峰時段的價格已拉開,但如果沒有從源頭把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扣除、推動電價合理化、加計能源稅或碳稅等,以台灣的現行電價而言,建築設置儲能設施的可能性並不高,回本都需要數十年之久。
而歐洲等國家也會利用房屋租賃或買賣時,將儲能與節能設備列為抵稅的項目之一,推動市場將建築視為城市的能源基礎單元,朝向普及「淨零耗能」建築的概念。甚至追求節合綠能與儲能,讓整年發電大於用電的「正能量」建築。
目前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大門口,就有一組每日可儲五度電的儲能系統,搭配「綠築跡——台達綠建築展」作展出。展覽除了將台達10年22棟的綠建築,以花、蟲、石的姿態,利用文創的語彙重新詮釋外;五度電的儲能電池,也正利用學生的綠色創意,在接下來幾周發揮它的公共性,讓更多人體會如何將離峰時段電力,轉移到尖峰時段使用。
搭配時間電價的推動,經濟部目前也正全面換裝智慧電表,目標是在2018年推動20萬戶、2020年達到100萬戶。未來電力資料與過往相較,將更即時並能迅速被分析與使用。
台灣用電「移峰填谷」的工程,現正開始展開,但能否真正達到效果,仍待政府、民間與企業共同努力,將夏日限電的危機,轉化為發展智慧電網的轉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