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潘懷宗/追逐「長生不老」 真的可行嗎?不如認真履行養生6件事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精華區

張楊乾/為何企業主齊聚 巴黎氣候會議?

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當「雷諾-日產」聯盟的董事長Carlos Ghosn、與BMW集團的董事Peter Schwarzenbauer兩人,選擇共同出席一場活動,可以猜想一定是有什麼共同利益,超越汽車業彼此的競爭關係;而若Google的Gary Demasi以及Facebook的Bill Weihl,在同場活動也連袂現身,更多在物聯網的想像,也許跟著飛揚。

如果在會場裏穿梭的,除了他們之外,還包括像是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台達電子董事長海英俊先生、施耐德電機的董事長兼執行長Jean-Pascal Tricoire、ABB的執行長Ulrich Spiesshofer、聯合利華的執行長Paul Polman、安盛的副執行長Philippe Derieux,以及其他上千位的企業代表和高階經理人等,這樣的盛會,就算兩年出現一次,都算是非常稀有的事,卻即將在巴黎街頭發生。

十二月在巴黎召開的氣候會議(COP21),早已不僅是全球一百四十餘國領導人的聚會,更是許多不願等待蹣頇的談判進程,想要邁向永續經營的企業,彼此交換意見的場域。這些跨國企業的領導人,將在約兩周的時間內,走過仍擺滿悼念鮮花與蠟燭的街道,穿梭在市區裏的飯店、會所、甚至是足球場內所舉辦的各式會議;談話的內容,與聯合國會場內的語言,或原本在街頭上由公民團體倡議的標語,幾多相似;但更多的著墨,則在於如何讓這一切變得可行,著手減緩氣候變遷。

因為,就算是在12月11日,產出了一份將升溫控制在2℃的法律文件,光靠政治人物所畫的大餅,並不足以將承諾實現。新的氣候協議,絕對需要靠公私部門的共同合作、公民社會的參與和監督、以及科學社群的持續研究,才會讓這一切變可能。

雖然人類社會也曾產出一份氣候議定書,國際間也不乏彼此牽制的環保指令,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宏觀來看,雖然單一產品如照明等,在能源效率有長足進步,但人類社會整體而言,能源使用背後的碳密集度,近五十年來唯一有蛙跳式提升的,僅出現在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當時因石油價格大漲,連高速公路都被迫封閉,只剩腳踏車可以騎上去,卻也使得產業界調整腳步,整體的碳密集度下降約6%。

當初的石油危機,催生了今日檯面上許多的節能品牌,但到今日都沒有再更多的進步。但若是要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碳密集度下降幅度,從今天開始到2050年,就不能只降個位數,至少要再下降64%。

目前各國政府所提出的自主減碳目標,與科學家所建議數據,仍有45~47億噸的差距。雖然沒有任何一個解決方案,可以一次到位解決問題。像零排放的電動車,後面仍有燃煤電廠的汙染問題;讓終端能源使用更具效率的物聯網,後端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卻也快速成長……但這些問題既已被指出,企業所提的解決方案,也正迅速地在發展當中。與其空談,企業更強調的是如何有效率地執行,但這次不只是為股東利益,更是為了讓企業能永續經營地球環境。

不過,當跨國企業在這股綠色浪潮裏,已彼此展開競合,對多數台灣的企業來說,卻似乎對這些國際角力漠不關心,好像只是幾家用電大戶的事情。這或許是台灣的另一項危機,當企業只顧賺眼下的錢,未能跟上這股減碳趨勢,未來恐怕只能繼續以低毛利接單模式,迎接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

減碳 節能 空氣汙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