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曾經有旅居英國的日本媽媽,因為孩子的扁頭被幼兒園老師關切,以「頭型異常」為由要求帶孩子去就醫,當這位媽媽表示「在日本這樣的頭型很常見,不是疾病!」老師竟然表示「你這樣是虐待兒童!」過去,東亞地區的父母,不若歐美人士在意頭型,近年來因為西風東漸,注重頭型的家長越來越多,時不時會聽聞一些因為在意頭型,趴睡導致猝死的遺憾案例。
到底頭型的決定,遺傳基因與後天因素孰輕孰重?
短頭型、長頭型
如果以人種形態學來看,亞州地區的人種與歐美地區人種相較,頭顱的前後徑較短,稱之為短頭型。而歐美人種頭顱前後徑偏長,稱為長頭型。所以基因決定頭型是肯定的。
但大家在意的扁頭(後腦勺部分扁平如峭壁,日文稱為「絕壁」。)則與後天的因素有相關。
因歐美文化很注重頭型,因此他們習慣讓新生兒趴睡來避免後腦勺扁平。但是隨著趴睡與嬰兒猝死症的關聯性漸漸被發覺之後,美國在1990年代開始倡導仰睡來避免嬰兒猝死症,卻意外發現後腦勺扁平的小孩子的發生比例增高到五倍之多。可見得後天的睡姿與擺位,還是會影響頭型的發展。
頭型異常
以頭型異常的英文「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進行搜尋,發覺搜尋出來的圖片,根本就是我家小孩剃完胎毛以後的模樣,難怪前述那位日本媽媽在英國會被老師當成病童看待。不過,雖說大部分不對稱的頭型,並不會影響智力及健康,有一些疾病倒是與扁頭有關。
最常見的原因是斜頸,斜頸因為讓孩童都固定用某側躺臥,單邊長期受力造成頭骨形狀扁平。嚴重時會影響五官,讓臉型不對稱,甚至影響視力等等後遺症。所以斜頸是必須要治療的狀況。另外還有一些罕見的疾病,例如顱縫過早癒合症、大頭症及小頭症等等。這些通常都可以在定期健檢(健兒門診)時被發現,家長們倒也不需要特別擔心。
調整頭型的方式
擺位還是最重要的,讓新生兒柔軟的顱骨均勻地受力是不變的真理。通常新生兒仰睡時會有習慣的方向,有一假說為胎兒在子宮裡蜷曲着,頭部已經習慣偏左/右,出生後會喜歡擺向當初在子宮內的姿勢。
但是還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讓寶寶不要習慣將頭部擺向同一側。嬰兒睡覺時,可以頭尾三不五時互換,讓寶寶對來自外界的刺激(聲音光源)的方向有變動,利用寶寶受到聲音或是光的吸引而讓他們轉頭。
另外餵乳時也不要固定一個方向,同理,抱著寶寶時也要不時交換他們的位置,左手臂換到右手臂、再換回來…等等。而寶寶脖子稍硬,可以直立抱著的時候,盡量讓他們離開嬰兒床,不要整天躺著。可以用嬰兒背帶將寶寶背在身上,此舉可以減少寶寶顱骨受壓。
另外,趴睡已經被証實與嬰兒猝死症有關,非常不建議讓寶寶趴睡。若還是想讓寶寶趴著,建議在寶寶頭可以自行抬起來後讓他趴著玩。如同孟子所云: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意思就是仰倘對著天花板睡覺,趴著要有大人在旁邊看著陪玩(國文老師在我背後,他非常火)。
有些家長會擔心仰睡後腦勺扁掉,此時可以用柔軟低壓材質的物品,固定寶寶頭部的擺位。國外有很多這類的工具,例如防扁頭嬰兒帽、固定側睡的床墊等等可供選用。
醫療用矯正頭盔
有些寶寶在努力地進行上述輔助方式還是有頭型問題時,若為了美觀需要,可以考慮尋求醫療協助。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專科醫師進行客制化的製作頭盔。但是佩戴矯正頭盔需要長時間(平均16-20小時),除了寶寶可能會不耐之外,有時候受力較大的點因為長時間壓迫,皮膚也會受損發炎。再加上這並沒有健保給付,製作一頂頭盔花費數萬(國內約為美國的1/2~1/3價格),因此,對於醫療用矯正頭盔,我個人持較為保守的態度。除非嚴重的頭型異常,影響美觀,否則隨著嬰孩長大,越來越少時間躺睡造成顱骨壓迫,慢慢的頭型會恢復一定程度的對稱。另外,輕微的頭型不完美,也可以靠好的髮型設計師挽救。
隨著西方審美觀的輸入,嘴大吃四方的「好面相」漸漸不那麼受歡迎。雖然趴睡可以有效的預防後腦勺扁平,卻與嬰兒猝死症高度相關。因此「仰著睡、趴著玩」是比較可行的替代方式。另外,適時的更換嬰兒睡覺的方向(頭尾互換)、左右手輪流交換抱著嬰孩、使用輔具讓嬰孩側睡並定時換位等方式,相對安全許多。一般來說,三到六個月內是黃金時期,一歲以上囟門閉合之後要改變頭型就比較困難,兩歲以上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還是建議各位家長把握周歲以前的機會調整,嚴重影響顏面五官的在一歲以前就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