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江東亮

江東亮/國家愈有錢,人民愈健康?

【聯合報╱江東亮】

悶,是江揆用來形容當前台灣經濟發展困境的代表字──產業無法順利升級轉型,加薪幅度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失業率經常維持在4%左右。對於解「悶」,我沒有特別錦囊妙計,只是站在公共衛生的立場,非常關心國家經濟發展對人民健康的影響。

國家愈貧窮 人民命苦又短

大體而言,貧窮國家不但基礎建設落後,民生物質匱乏,加上天災人禍及傳染病肆虐,人民要活得久,已經不容易,更甭提健康生活品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人均國民所得1000美元以下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平均壽命超過70歲,不少國家甚至低於60歲。以我國友邦馬拉威為例,2011年人均國民所得為360美元,國民平均壽命只有54歲。

國民平均壽命短,當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是,1950年的台灣,正好跟現在的馬拉威一樣,國民平均壽命只有54歲,人均國民所得則更低,大約200美元。

戰後,國民政府積極推動經濟建設,一眨眼60年已過。從1953年的第一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到現在的「愛台12建設總計畫」,人均國民所得逐年提高至1970年的369美元,之後更加速成長至1985年的3045美元,以及2000年13299美元。遺憾的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台灣的經濟成長腳步卻慢了下來,甚至出現兩次史上罕見的經濟負成長,直到最近人均國民所得才超過2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進步與社會繁榮,台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由1950年的54歲快速增加為1970年的69歲,然後是1985年的73歲,2000年的76歲和現在的79歲。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在經濟計畫建設推動初期,平均壽命增加特別快,隨後就明顯放慢下來,有邊際遞減的現象。

經濟發展到底對平均壽命的延長有多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很難直接回答的問題。學者Samuel H. Preston曾分析人均國民所得成長與1930年代到1960年代各國平均壽命增加的關係,發現:單純的人均國民所得成長只貢獻大約10至25%,而其他85至90%則主要來自整體社會生活水準的提升。至於醫療的貢獻,學者Thomas McKeown認為更有限,以後有機會再說明。

貧富差愈大 影響健康愈盛

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今日台灣已是高收入國家。對高收入國家而言,近年來一些國際比較研究發現:「人均國民所得愈高,平均壽命愈長」的關係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貧富差距愈大,平均壽命愈短」的現象。

一開始,許多人認為這可能是研究資料品質有問題,或是與貧富差距大的社會有較多窮人的關係。但是,在排除資料品質問題及控制窮人組合比率後,許多研究仍然發現:社會貧富差距愈大,國民的平均壽命愈短,特別是資本主義盛行的國家,例如美國、英國。

對於開發中國家轉型為已開發國家之後,絕對收入對國民健康的重要性逐漸下降,所得分布不均的影響卻日益重要,學者Richard Wilkinson稱為相對收入理論。台灣就是典型例子。

1999年,本人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實證研究結果即指出:在經濟轉型後,台灣各縣市貧富差距與其總死亡率及兒童死亡率的關係愈來愈明顯。

現在,台灣的貧富差距有多大?就可支配所得而言,2010年收入最高20%家庭與最低20%家庭的比值為6.2倍。這個比值雖然遠低於1950年代初期的20倍,但卻比1970年代最低值──4.2倍增加不少。值得住意的是,如果沒有全民健保的社會移轉支出,可支配所得比值將惡化為6.8倍。

為什麼貧富差距大對大家的健康都不好?第一,「錢四腳,人兩腳」──人生以賺錢為目標,生活將充滿壓力與緊張,以至於直接或間接傷害自己的身心。其次,「人親戚,錢性命」──社會過於強調財富,將傾向重現實,不顧情義,虛偽無禮,甚至發生暴力衝突。

最後,富人走陽關道,窮人過獨木橋──失去社會資本,造成隔離與歧視,公共建設將每下愈況,窮人的生活條件亦更難改善。

減赤拚經濟 縮衣節食無益

近年來為了振興經濟,許多歐美國家強調減赤政策,其中包括刪減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預算。但是去年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報告已經指出:縮衣節食的效果似乎有限,因為往往只是成本轉移,加大貧富差距,而非真正撙節,無助於經濟甦醒。最近G20會議更呼籲應著重啟動經濟成長,並避免減赤過頭。現在,台灣正思考如何積極解救悶經濟,是否也能兼顧消弭貧富不均呢?這是江揆的自我期許,也是大多數人衷心的期盼。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保健 健保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