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和被下架回收的事件頻傳,讓人不禁對食品安全產生疑慮。有些東西容易遭受污染源,屬於風險較高的食物種類,購買和食用時需要特別留意。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食品安全專家德特維勒(Dr. Darin Detwiler)在《Prevention》整理美國食安相關數據,提醒消費者在選購、處理與儲存這些高風險食品時,更加謹慎,以預防可避免的食物中毒。
十大最具風險的食品
1. 熟食肉
例如火腿、火雞胸肉、培根、香腸等,主要風險來自李斯特菌,即使在冷藏環境下也能存活。特別對孕婦、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危險性高。2024年Boar's Head熟食品牌即爆出重大李斯特菌群聚感染,美國19州共造成60人住院、10人死亡,並回收約700萬磅產品。
‧建議: 避免長時間冷藏未食用,加熱後再吃更安全。
2. 哈密瓜
哈密瓜果皮常帶有李斯特菌與沙門氏菌,切開時刀子容易將細菌帶入果肉中。2000~2020年間,美國共報告45起哈密瓜相關疫情,導致1917人感染、390人住院、40人死亡。
‧建議: 切開前清洗果皮,切後應冷藏並儘快食用。
3. 生乳與未殺菌乳製品
包含生乳、未殺菌起司,曾多次與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彎曲桿菌等有關。雖然銷量僅占美國乳品的1%,但相關感染占比高達75%。
‧建議: 儘量選擇經巴氏殺菌的乳製品。
4. 軟質起司
特別是用生乳製成者,易含有李斯特菌。2024年2月美國爆發李斯特菌感染事件,源頭即為進口軟質起司,導致26人感染、23人住院、2人死亡。
‧建議: 選擇標示以殺菌乳製成的軟質起司。
5. 雞蛋
主要風險為沙門氏菌,應將蛋煮熟至蛋白蛋黃皆凝固,烹煮溫度至少達71°C。
‧建議: 食用後要清潔器具與雙手,避免交叉污染。禽流感病毒若存在於雞蛋中,也會在加熱至74°C時被殺死。
6. 葉菜類蔬菜
包含蘿蔓生菜、菠菜等,過去25年來為食源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與李斯特菌主要來源之一。
‧建議: 即便標示「已洗淨」,仍建議用清水再沖洗一次。
7. 即食食品
如便利包裝的三明治、蛋白盒、預拌沙拉等,食安風險來自於製作完成後無加熱殺菌步驟,容易被李斯特菌或諾羅病毒污染。2025年7月初,美國多州即回收大批即食食品。
‧建議: 避免長時間常溫放置,注意有效日期與保存條件。
8. 生牡蠣
海洋細菌弧菌常出現在溫暖海域中的牡蠣體內,對有肝病或免疫力弱者尤其危險。
‧建議: 改食熟牡蠣或煮沸後食用。
9. 米飯
煮熟放置過久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造成噁心、嘔吐與腹瀉。常見於未冷藏的炒飯或便當飯盒。
‧建議: 飯煮好後應2小時內冷藏,並使用淺容器幫助快速降溫。
此外,白米與糙米也可能累積無機砷,來源包括土壤、地下水或過去農藥殘留。 建議用大量水沖洗白米再煮,有助降低砷含量。
10. 生芽菜
如苜蓿芽、豆芽、蘿蔔芽等,發芽時所需的溫暖潮濕環境適合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生長。
‧建議: 對高風險族群(孕婦、老年人、免疫力低者)建議避免食用生芽菜。
如何保障食安?
即便有些風險無法掌握,但仍有許多日常習慣能幫助降低風險:
✔ 勤洗手:處理食材前後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 清洗器具:菜刀、砧板、生熟食分開使用
✔ 蔬果要洗淨:即便標示「已洗」也應再沖洗
✔ 生熟分開處理:生肉、生蛋與其他食材避免交叉污染
✔ 煮至安全溫度:依照肉品種類達到安全內部溫度
✔ 冷藏時間不超過2小時:特別是煮熟後的米飯、便當
延伸閱讀
看起來不胖但腰圍不減反增?爬樓梯容易腿痠無力?可能都是錯誤飲食造成,營養師帶你了解飲食三大雷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