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醫認證:起床前先做「7動作」防猝死!在床上就能輕鬆暖和起來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元氣周報

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元氣周報/陳豐偉】

Relationship Inertia,一般翻成「關係慣性」。用這關鍵字在網路搜尋,國外網站出現的大多數是談感情關係裡的惰性,台灣則用來談顧客對品牌的依賴與忠誠度,只找到一篇碩士論文用「關係慣性」談家暴婦女為什麼離不開施暴男人。

社會心理學的「嵌陷理論」分析組織決策者為什麼在得到一連串負面結果後,還執著先前的決策,繼續投入資源。

同樣的理論也可以用來分析個人:因為中途認賠的成本太高,讓當事人會不斷找理由來合理化繼續付出的意義,來強化自我價值感與存在感,甚至導致當事人與負面事件來源(快倒掉的公司、施暴的男人)更強的心理連結。

在台灣,最容易產生「關係慣性」的,自然是婚姻關係。性愛會推升伴侶間強烈的歸屬感,當兩人生活在一起後,共同朋友增加,家具、盥洗用具共用,互相接送、互相照應,有時還會產生一人在外賺錢、一人料理家務的分工。已經習慣了,分開的難度變高。這時,就算已經看到兩人個性不合的地方,也會在「結婚後就好了」、「當爸爸後就會改變」的自我安慰下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結婚後,法律上的保障與限制、照顧小孩的共同責任,讓「慣性」進一步變成「惰性」。

伴侶講話很刺很傷人?不要放在心上就好。有時喝酒會打人?忍一忍吧。親密行為愈來愈少,主動示好很沒尊嚴?現在我會去當慈濟志工,多運動轉移心情。對方逐漸晚歸,第三者打電話來示威?我想離婚但他小孩不給我,打官司可能也不會贏,我才不要讓我小孩被那女人照顧。

精神科門診的病人,恐怕有兩成以上的核心問題是「關係惰性」。健康的人生還有二、三十年,如果能以「短痛」換來未來三十年平靜、積極、有意義的生活,還是值得,甚至對對方也好。但許多人只希望拿藥淡化感覺,不希望主動改變,多問些就開始運用防衛機轉,或直接回答「最近我們還好啦」。

上個月有篇美國研究說:第一次約會後一個月內就上床的夫妻,婚姻滿意度最差。據推測是因為性愛帶來強烈的吸引力,造成「關係慣性」,讓雙方選擇忽視個性上的差異。如果延緩親密行為,可先多一些互動與瞭解,減少產生怨偶的機率。

大公司可以理性地用「關係慣性」分析顧客、企業體與執行長,但深陷伴侶愛恨情仇的人,可就很以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自己的盲點。「缺乏改變的勇氣」,永遠是人生最大問題之一。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性愛 運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