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不要嘲笑小胖妹

元氣周報

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元氣周報/陳豐偉】

診間偶爾會出現讀高中、大學的年輕女孩,訴說無法控制的暴食與催吐。她們會一次吞下讓人瞠目結舌的飯量,然後用手或湯匙引發嘔吐。她們有些體態纖細,有些微胖,有些人圓滾滾但開朗大方、眾人追逐。

仔細詢問過去史,有不少曾被嘲笑身材。「從小家人罵我胖,讓我很沒自信、自卑」、「以前的男朋友嫌我胖」。有些則投入對身材要求較高的興趣,如舞蹈社、啦啦隊。在引發暴食前,曾有段刻意節食的時光,曾經比現在更瘦一點,但不久後,刻意節食引發暴食,從此陷入暴食衝動、刻意催吐的循環。

「飲食疾患」是盛行現代社會、但常被忽視的問題。偶爾會有些因為厭食症病危或喪命的名人引起注意,但輕微的厭食跟減重成功不易區分,暴食的人會刻意掩蓋。厭食、暴食有鮮明的文化意涵,文化評論者常會認為精神科醫師「把社會問題疾病化」,意見紛歧自然影響問題受到關注的程度。

防治飲食疾患的根本作法之一,是減少大眾傳播媒體上對纖瘦女體的過度崇尚,但在現代社會這已不可行——總不可能禁止林志玲上電視。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家庭與學校教育裡,呼籲每個人尊重天生的胖瘦體質,建立多元的審美觀。

研究證實,美國大學啦啦隊隊員,若是要露出較多身體部位,隊員得到飲食疾患的比率偏高。現代的青少女,難以避免暴露在撲天蓋地而來對身材的凝視與評論,很難不介意他人的眼光。曾有女大學生跟我說,宿舍晚上傳來陣陣催吐的聲音,同儕間自然形成競爭比較的壓力。這辛苦長期存在,卻難以訴說,說也沒用。

對這類病人,我會大致說明疾病的來源,建議可做中長期的心理治療。但毫無例外,每一個女孩都選擇健保給付,可以抑制食欲、穩定情緒的藥物,就好像吃減肥藥一樣。

幾個月後,有些人逐漸能控制暴食衝動,自行停藥。有些人從此對自己的感覺更敏感,感到不對勁時就再回診拿一陣子藥物。也有病人對那顆「抑制食欲」的藥念念不忘,總會提醒醫師不要忘記。

說到底,當這社會崇尚不均衡的纖瘦,甚至認為肥胖的人與情欲無緣時,不惜代價讓自己瘦下來,冒著疾病的風險也不在乎,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划得來。我們只能選擇不要當幫凶。

不要以為對你女兒、妹妹或女友——即使她可能只是十二歲小女孩——開些關於身材的玩笑不要緊。有些病人就會牢牢記著,然後愈來愈難肯定自己。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暴食 厭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