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芸/為什麼我們喜歡聽故事
最近聽一位財經專家說故事,他說有些父母教育子女,常要他們互相競爭,誰的表現好,就疼誰。例如某位富豪,各房太太教育子女目標是贏過其他房。富豪死後,子女互不相讓,企業因而衰敗。倒是另位富豪很早就指定繼承人,富豪在姨太太家住宿還會刻意帶大房子女同去,大房與二房及子女皆相處融洽。富豪告誡子女,各人在外自己努力,但對內必須團結。他們家的第二代事業雖有過波折,不同房的兄弟姊妹心連心度過難關。如今第二代各自掌管不同企業,所有事業交叉持股,在業界形成強大的力量。這位財經專家說的故事,徹底改變我的觀念,原來教育孩子與人團隊合作比突顯個人還重要。
聽故事可以學到很多人生道理,我看書及聽演講的經驗,與其長篇大論不如講個好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描述祝英台女扮男裝遇見梁山伯,同窗三年產生感情,二人互相愛慕,卻無法結成連理,最後雙雙羽化成蝶。這個故事凡是華人應該無人不知,其中感人的愛情故事情節在後來許多故事也可見到,令人吃驚的是,現代還有人在研究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而且寫成博士論文。
除了民俗故事、八卦周刊或者電視連續劇,也有許多故事。根據英國的統計,每個成年人每天聽故事的時間佔了清醒時光的6%,為什麼大家喜歡聽故事呢?!
有人主張聽故事是人類想要逃避現實,演化文學主義者研究從古至今「好故事」的共同點,發現聽故事不但不是逃避,反而是「求生存」。
人類有歷史以前就有口述故事。法國的洞穴發現三萬年前的圖繪,可能與打獵有關,描述能夠存活的關鍵。人類學家統計原始部落的口述故事發現80%討論道德、紀律;故事愈多的部落,遇到狀況愈能合作。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在史前的經驗主導我們對故事的喜愛。人類進入較大的團體需要學習合作,但是求生存的本性讓我們容易從團隊「拿太多,給太少」,或是容忍強權者霸道以致毁滅族群。
「好故事」敘述生活的倫理、準則,強調「互相合作,男女平等」,「不必容忍暴君,也不要變成暴君」。好故事通常有壞人與好人;「壞人」是犧牲別人或濫用權力來求得利益。而「好人」則是「較少自我或是較少野心」。
心理學家認為說故事可以強化認知,使自己融入周遭,設計多種對策,應付變動的環境,聽故事的人可以了解別人,探討別人的內心深處,吸取經驗,產生共鳴。喜歡聽故事的人也較擅長心理分析,影像醫學研究顯示人類讀故事或聽故事時,大腦皮層啟動社會及情緒程序,讀過或聽過愈多故事的人,愈容易懂得別人的內心,有助於溝通!

林靜芸
聯合整型外科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林靜芸/孤獨會增加罹患疾病風險!走出去奉獻你的「老人力」,有人作伴又有成就感
為何不吃肉類、海鮮,膽固醇仍高?名醫破解飽和脂肪迷思
超過65歲也能保有年輕大腦 名醫曝一習慣越早養成越好
林靜芸/胡思亂想的人比較快樂
林靜芸/孝順其實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早上運動較好?研究:晚上運動改善高血脂更有效
林靜芸/腸道菌如果沒被餵飽 會吃我們的腸壁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林靜芸/記錄一場別開生面的晚宴
林靜芸/放鬆肌肉、對抗壓力 每個人都該重新學一動作
林靜芸/愛乾淨不正確嗎?日積月累的習慣正害你生病
林靜芸/男人在婚姻關係的盲點
林靜芸/最該照顧你的 是你自己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靜芸/我喜歡戴口罩
林靜芸/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林靜芸/2020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林靜芸/創造美麗回憶 陪伴父母老去
林靜芸/想休息、想運動不用等有空!每天一點小改變,放過被壓榨的身體!
林靜芸/為什麼年齡相同,有人臉部緊實有人卻鬆弛?
林靜芸/一星期只能喝一杯酒
林靜芸/趁年輕養好習慣,老來平凡三願不奢求
林靜芸/老伴,你還愛我嗎?
林靜芸/讓我們手牽手一起變老
林靜芸/老女人是隱形人?
林靜芸/埋線的歷史故事
林靜芸/減肥瘦身的關鍵字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