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看似美好的退休陷阱 李偉文:每周給自己一個挑戰
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無所求的人最大,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運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有個陷阱,因為在職時那些想做的事是有別於工作日常中的「非日常」,也就是難得的休閒活動。如今一旦當年的非日常變成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日常」之後,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而且一旦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自在舒服的事,待在這「舒適圈」久了之後,往往就會懶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失去活力。
如果想舒適與活力兩者兼顧,首先還是要維持「日常」節奏,找一點不太忙但還是有個可以追尋的目標,區隔出「非日常」的享受,才能繼續維持生活滿意度。
同時,給自己一個挑戰,每周勉強自己「去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或參加一個從來沒參加過的活動與課程,或體驗一個從來沒體驗過的經驗。」以周為單位,只要三類做一種即可(以免太刺激或太累),當我們面對陌生情境(跳出舒適圈),會好奇,會緊張,會重新去感受這個世界,也就會激發出自己的活力。
說是挑戰,是因為如果沒有明確地訂出目標要求自己,一定會有各種藉口與突發狀況而無法持續;規定每周做一件新鮮事,而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也是刻意勉強自己走出舒適圈,把自己丟到不熟悉甚至全然陌生的地方,人在這樣的情境下,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處在警備狀態,也就能重新激發對世界的主動觀察與探索,這是製造「熱情」的元素。
另外,強調新鮮陌生沒有經驗的事,也是強迫自己脫離數十年來在職場養成事事都明確都在掌控中的習性,讓生命回到充滿各種可能的神祕狀態。是的,當我們願意鬆開規畫的人生,令人興奮且美好的生命才會在面前展開。
跟老朋友相處很自在很開心,但也要認識新朋友,這除了可以擴展見聞,也是增加活力的另一種方法。所謂老幹新枝,這些新結交的朋友可以帶來新的視野,在生命之流中注入活水。台大傅佩榮教授曾經建議的具體評估標準:列出最近一年裡最常來往的朋友名單,列出前十位,然後看看這十位朋友是認識多少年的朋友。傅教授認為,以自己的年齡一半為標準,如果是五十歲就是以二十五歲為界,十位中最好有二、三位超過這個年數,但是最好也有二、三位是最近三年認識的,其他的人數就介於這期間。
除了朋友,我們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如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擁有自信與自尊,是生命的課題,若打算修習這些學分,我們第一步可以練習的事,是從獨處開始。
獨處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來試試是不是能夠很自在與自己獨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不要讓「為什麼找不到人願意陪我」「為什麼沒人在乎我」「為什麼沒人愛我」這些負面情緒侵蝕精神活力。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獨處時間,更進一步,每個月給自己一個較長的獨處時間,不需要躲到深山,也許只是一個沒有活動的假日,也許就在自己房間,關掉電腦與手機,找一本精彩的小說,讓思緒漫遊在不同的時空中。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李偉文/越活越自在
李偉文/趕上風潮走路去
李偉文/設計自己的第三人生
李偉文/尋找生命裡的寶藏
李偉文/大自然與天然殺手細胞
李偉文/疫後你最想去什麼地方
李偉文/蔬菜跟水果有什麼不一樣?
李偉文/餓一下,更健康長壽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李偉文/給自己出點狀況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李偉文/越老會越孤單?如何「刻意」練習與自己相處
李偉文/緊湊但不忙碌的生活
李偉文/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李偉文/告別的姿勢
李偉文/按下人生暫停鍵
李偉文/劃出結界 創造獨處的神聖空間
李偉文/不花錢的美好生活
李偉文/關於貓狗的隨想
李偉文/不亂傳健康養生訊息
李偉文/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
李偉文/成為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李偉文/尋找快樂的方法
李偉文/我的懶人養生法
韓國瑜舉例的「最快樂國家」不丹幸福力漸漸瓦解?
李偉文/因為愛,與家人和解
李偉文/可預防與不可預防
李偉文/信仰安頓我們的生命
李偉文/人人都是高年級實習生
李偉文/為生命乾杯
猜你喜歡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