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
【聯合報╱李偉文】
年輕時曾經看過一個著名的襌宗公案,一個老和尚獨坐襌房,忽然聽見庭院青蛙跳入池塘噗通一聲,當下他就開悟了!
當年會好奇老和尚到底悟到了什麼?那隻青蛙怎麼如此厲害?如今才瞭解,重點不在於那一隻青蛙,老和尚可能已經聽千百萬次青蛙跳入池塘裏,卻都沒事,可是當他的心境對了,因緣成熟了,那一聲噗通就是引起他身心靈共振的契機。
因此,當我們看周遭的世界時,花就是花,樹就是樹,流水就是流水,陽光就是陽光,可是當某一天,某個時刻,我們能夠與自然萬物共鳴時,就會像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的約翰繆爾所說的:「讓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
當然,這種情境不是很多人可以體會的到的,因此,多年來心中一直有個夢想,想推動一個運動:「給荒野24小時」。這個口號是仿效「饑餓30」,透過實際不進食30個小時來體驗非洲難民在饑餓邊緣掙扎的情境,我想提倡的「給荒野24小時」,源自於我小時候參加童軍,有一個人獨自移動露營的經驗,以及童軍考驗裏一個人在森林或曠野中守靜的儀式。
我發現一個人獨自在大自然裏漫遊行走,周邊沒有任何同伴,甚至視野所及之處沒有任何人類,也沒有任何人為設施,比如建築物,電線杆或柏油馬路,然後沒有任何目的性的與這一片自然荒野共處(不為了作調查,也不是做特定物種的觀察或攝影),這種方式,大概是最能融入自然,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法門了。
一般來說,不管是大人自己或帶領著孩子接近大自然,除了覺得可以讓我們情緒放鬆,戶外活動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之外,往往也著重在自然知識的探索。
當然,這並沒有錯,人類的食衣住行物質生活的需求都來自於大自然,甚至我們也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源源不絕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但是,若是只看到這些太具體的「功效」,就太可惜了。
因為荒野大自然是萬物生命的源頭,是人類古老的鄉愁,自然荒野可以更新我們生命的能量,和一種與萬物合一的連結,這種超覺經驗的體會,可以安定我們的心靈,甚至領悟到生命的終極意義。
對於孩子來說,接近大自然更是重要。《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女士曾說:「小孩如果要一直擁有他天生的新奇感,那麼,至少要有一個能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著,與他一起重新發覺世界的驚喜、奇異與神秘。」
能夠帶孩子到戶外,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美好,甚至想辦法讓他們被大自然的生命所感動,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
讓孩子在感受力最強的時候,給他正面且善意的情緒感受,讓大自然的生命力內化為孩子面對各種難題的力量,這種力量乍看似乎微不起眼,卻可能是一個孩子改變的契機,或是成長歷程中永不枯竭的活水源頭。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blog.chinatimes.com/sow/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