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全民健保顧名思義,就是大家的健保,全民當主人,一起監督。為落實此理念,健保特別強調各界參與,並利用健康照護的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以評估原有及新的治療,藥物與醫材是否值得納入健保給付,再由各界代表組成的健保會做最後的裁奪。
決策圈中 一切繞「錢」轉
然而,最近有報導指出,健保會的代表出席率過低,平均出席率不到三分之一,更有代表兩年內一次都沒出席。想起在修改健保法之際,期望將擴大公共參與的精神納入二代健保,當時所做的各種努力,可謂格外痛心。會到這步田地,原因在於決策討論嚴重向一方傾斜,久之,各方自然覺得參加與否,變得可有可無。
二代健保的重要改革目的之一,無非是希望透過各方參與以呈現多元價值觀點,真正落實「全民健保、全民參與」的精神。
但現在的健保決策圈中,唯一的價值觀點卻只剩「錢」,財務的問題顯然被過分地放大。醫院為了爭取經營利潤,不得不囂張跋扈;付費者只擔心健保費要調高;政府部門則光是協調總額分配,就已焦頭爛額。遑論健保還需要對醫療科技、醫療品質、醫病關係、道德倫理等,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病友聯盟 國外早有先例
前些日子,我受邀參與一個病友團體的培力課程。讓我十分訝異,許多病友團體對疾病治療的瞭解,甚至比許多醫師都還細膩。新治療方法或藥物對病人生活品質有沒有幫助?副作用有多大?會不會造成家裡照顧者的負擔?有些治療方法的選擇在治療效果上差異不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常造成不便,甚至衝擊病患自信與尊嚴。這些在當今的健保決策討論中,可謂乏善可陳。
其實,早在二代健保修法之際,就曾參考各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先進國家的方式,評估讓病友團體參與討論的可行性,可惜最後未能取得共識。納入病友團體意見之所以有爭議,一般認為,病友團體專業水平恐仍不足,或可能過於偏頗某種疾病族群。但其實在國外有各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問題,如聘請專家做為代表、病友團體組成聯盟、病友意見納入科技評估報告等,都可解決問題。
排除病友 成了殘缺體制
全民健保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既然是以保險為基礎,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擔保人等理應都有參與發表意見的權利。但現行體制下,真心關切醫療品質與內涵的病友卻被排除在外,健保可謂「殘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此呼籲,病友團體應該站出來,團結發聲,不要再看著本該屬於自己的權益,在短視的健保決策中被犧牲。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