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臨床、醫管與衛政的恩怨情仇
【聯合報╱楊志良】
臨床醫療、醫院管理與衛生行政三者,目的相同,均是為增進民眾健康、減除病痛、避免失能及死亡,以延長壽命。但因秉持的價值觀不同,造成三者間的緊張與衝突不斷。
追求醫療突破 忽略成本效益
臨床醫師從醫學生開始,社會化的過程就是要盡一切的手段及努力治癒病患。最佳的境界是「能前人所不能」,亦即在醫療上有所突破,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治療以前束手無策的疾病,提升治療的效果、挽救生命,或至少減輕病患的苦痛。至於費用或成本效益,通常不是考慮的範圍。
至於醫院管理者的信念,除部分與臨床醫師相同,希望能治療奇病、重症,以突顯醫院的能耐外,更期望不斷擴大版圖,引進其他醫院沒有的、最新、昂貴的儀器,從事軍備(醫療)競賽;聘請各科名醫以吸引更多的病患、達到更好的業績、創造更多的結餘,再從事另一輪的擴大版圖,引進更貴儀器、聘請名醫、吸引病患。
都會擴建醫院 排擠偏鄉資源
不少院長只要自己的醫院一床難求,第一個想法就是擴建醫院、增加病床。然而醫療資源有限,都會區擴建醫院、增聘醫事人員,埔里、恆春、關山、竹北、潮州、金山等地的醫院,就更難請到醫師、護士等,這些地區不止五大皆空,偏鄉更不易有醫師開業。
至於衛生行政管理者,必然常受到民意代表的壓力,既要照顧偏遠地區,又要同時顧及成本效益。骨髓移植或可挽救一名白血病小孩的生命,但其費用可能可提供千名婦女安全的生產,或二千名孩童的預防接種,其成本效益的差距十分明確。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何者應該優先,答案顯而易見。
因此,光復後30年間的幾位衛生處長(衛生署1971年才成立),如顏春輝、王金茂、許子秋等,皆以廣設衛生所、採行各項公共衛生措施、防治傳染病、改善家戶衛生與營養,增進民眾健康為優先,而將醫院增擴建及引進高尖醫療設備為次要。大型醫院的增擴建及高尖醫療設備的引進,是在1975年台灣經濟起飛後,才由長庚等財團法人醫院領先辦理。之後政府財政充裕,也逐步整擴建各層級公立醫院。
台灣衛生醫療的發展,與若干開發中國家大異其趣。例如印尼雅加達有媲美台大的醫學中心,但不過三、五公里外,眾多的孕產婦及孩童,卻連基本的公共衛生照顧都沒有,母親及嬰兒死亡率是台灣的十倍,甚至數十倍。
競設質子中心 地區醫院無援
再看台灣目前的情況,包括公立醫院在內的各大醫院,競相設置質子治療中心,每座至少花費二、三十億,每治療一名患者需自費近百萬。但台灣尚有近20個次區域的地區醫院,內、外、兒、婦無以為繼,粗估每次區域每年補助千萬,即可使這些地區醫院維持基本的功能。如何協和此二種需求,值得深思。
臨床、醫管與衛政三者理念不同,在工作上必然有所衝突。醫師抱怨醫院及衛生當局的管理及規範,限縮他們執業的自由及新科技的引進與開發;醫院管理者認為醫療網計畫阻礙醫院的發展,或迫使他們必須易地設置,增加營運及管理的成本;而衛生行政當局則在資源有限下,夾在如何平衡「全民照護」及「提升尖端醫療」的難題中。
最有趣者,不少臨床醫師醫而優則醫管,醫管優則衛政,如何換位子又換腦袋,則是巨大的挑戰。輪流當家或可促使大家以開放的心胸相互瞭解,共同增進民眾的健康福祉。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2014/09/02 聯合報】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