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當人口老化、少子化的情況愈來愈明顯,以及家庭結構改變,家人獨立自己照顧家人的能力下降,長期照顧就變成台灣社會集體且無法迴避的問題。所幸,長照這個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議題,隨著這次大選而受到候選人的關注,倒也值得肯定。
政府小又窮 錢不夠怎辦
日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出的長照2.0,與現行政府推動的長照保險,其最大的爭議點在於,長期照顧服務的財源究竟該是稅收制或是社會保險制?
這是一個問題,但我之前講過,台灣政府又小又窮,如果用稅收來辦長照,一旦錢不夠用,難道要叫家人辭職自己照顧,還是叫業者自行吸收?不要以為這是假設性的問題,這是現在真實發生的。如果錢不夠了,政府跟你說,「抱歉,今年的○○稅只收到這些,請大家共體時艱!」你會抗議嗎?抗議有用嗎?
台大教授林萬億說:「有些人會覺得只是財源不同,其他都一樣,但事實上,財源不同帶來的服務系統就會不同。」
但我認為,除了財源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稅收或保險制的背後,到底會是什麼模式來辦理長照?
跑行政程序 太浪費人力
如果是採稅收制,就跟現在的長照10年一樣,由中央政府訂定補助標準,每年下半年,各地方政府須編列自籌款並提計畫,經審核後,中央政府再撥款補助,各地方政府再以採購法辦理採購,服務單位再提計畫參加投標、審核、簽約、申請費用、年底結案。
這一連串的行政程序,光聽下來就讓人頭昏眼花,要花多久的時間?而且這些程序,每年都要走一遍,甚至年中才會有薪水可領!長照人力已經不夠了,卻要求長照服務機構還要花很多人力做這些事情。
但林萬億認為,地方繳交計畫來爭取補助,中央政府能透過補助或財政收支方案了解地方需求,民間團體的需求也能被聽見,才不會只有產業的聲音。問題是,發展地方特色,聽取民間團體的聲音,難道只有稅收制才能辦到?
其實,保險制更有機會做到。以健保過去20年的經驗,好好利用長照保險的給付及支付制度,可提供針對特殊的服務或特殊的地方設計服務模式,設定配合的給錢方式,這些在長照保險法(草案)都已經訂出相關規定,並兼具地方多元的服務提供模式。
控收支平衡 更多人參與
雖然大家對全民健保有很多意見且有不少尚待改進之處,但不可否認,全民健保是成功的典範,其單一保險人模式,以類似專案的方式獨立運作,辦事的效率好,對政府單位、對服務單位都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跟人力,更好的是,若是保險制,大家已習慣享有社會保險就要繳保險費。
另一方面,它還是有發聲的地方,例如全民健保會是各方代表參與的重要平台,未來長照保險會比健保會更有權利決定長照保險的收入及支出平衡,民眾可透過長保會委員(裡面會有消費者的代表)提出訴求。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