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天下雜誌」最近報導,台灣藥價比一顆糖果還便宜,不及1元的心血管藥有474項,腸胃藥130項,大型輸液醫院進價低到16元以下,買不到一瓶礦泉水或瓶裝水。
不顧品質 養出餿水藥
雖然貴的不一定是好貨,但便宜的必然不是好貨,花生仁目前一斤近百元,但花生油在惡性競爭下,一升也曾只要一百多元,花生油裡沒有花生,乃是必然。藥價太低,部分醫師及社會人士懷疑台灣不少藥廠早通過PIC/S GMP,但實際上台灣人很可能吃的是「餿水藥」。該報導訪問若干利害相關人,描述現況,卻沒有整合及提出解決方案。
藥品使用牽涉到不少利害相關人(stakeholder),有病患、醫師、醫院管理者、藥商、藥廠、健保署及雇主、勞工等付費者代表,是個社會體系生態鏈。若干民眾有了健保卡,不拿白不拿,常常「到健保拿藥」而非「看醫師」。藥拿一大堆,放在家裡,清出來就是幾十噸、幾百噸,錢當然沒有花在刀口上。
藥費支出 比美韓還少
若干醫師為避免病患流失,只好多開藥及應病患要求而開藥,不少是無關緊要的「味素藥」,當然醫師也不太在乎藥的品質了。因此台灣每人每年消耗藥量比其他國家多很多,看病次數數一數二,但每人每年藥費比韓國少,也只有美國的三至四分之一,品質就值得懷疑了。
新藥引進健保,台灣總慢了好幾拍,新藥經衛福部食藥署聘請專家審核後,就可在台灣上市,但健保採不採用,由健保署「共擬會議」審議,共擬會議由醫界、付費者代表、藥界人士與專家等組成,因為有總額,醫界代表通常反對,因壓縮總額會使醫療服務價值下降;付費者代表則擔心影響健保財源,因此通過率不高,影響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國際藥廠 新藥不供台
即使通過共擬會議,健保署對新藥核價採取十大已開發國家藥價中位價,再打折扣。健保署核價太低,因此在專利期的新藥國際廠商,對台灣市場興趣缺缺,更不要說國際製藥廠早在多年前,就幾乎全部撤出台灣了。
健保署對藥品訂定支付價格,醫院必然議價,要求購買價低於支付價,賺取藥價差,也就是俗稱的藥價黑洞。而藥品採購常由院方行政人員決定而非醫師。更厲害的是健保署每兩年一次藥價調查,發現藥價差超過一定範圍,就調降支付價格,醫院就再一次要求藥商、藥廠降價以維持藥價差或換藥。
藥價黑洞 劣藥逐良藥
早期藥價調查或對藥價過高有助益,近年則造成劣藥驅逐良藥的惡性循環,藥廠、藥商利潤微薄,可從藥商代表不再穿梭於醫院診間,也少再提供醫師出國開會旅遊打高爾夫,可見一斑。
從以上藥品生態鏈可瞭解,單一面向不可能緩解市場亂象,健保的目的是照顧病患,費用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況且目前健保財務是實施以來最穩定的時期,最適合改革(有錢好辦事)。健保署對新藥的核價宜改為十大先進國家中位數至多打個八折,讓國際藥廠對台灣市場有興趣。藥價調查也可暫停一段時間,只針對少數敏感藥品調查。
病患代表 應加入協商
另每年協商總額中,另加三、五十億元作為新藥、新醫材安全準備金,而新藥採用的共擬會議中,應加入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也就是病患代表。病友團體眾多,目前已合作組成平台,且尋求專家協助,成為學習型組織,使病友「賦能」而有能力參加共擬會議。
至於食藥署對PIC/S GMP廠,應不定期嚴加查考,如何讓國人對製藥品質有信心,食藥署責任重大。
又因健保署行政費用大幅縮減,對民眾合理就醫及用藥少有宣導,衛福部可製作相關光碟,交由醫院在診間播放,成本低、效果高,宜早日實施。
最重要的,醫院營運以病患健康為第一,而非醫院利益為中心,醫院藥品的採用決策權,必須由醫院管理者及行政人員手中移回醫師手中。醫院治理,特別是董事會組成,應以行政命令(醫院評鑑)規定基層醫事人員、地方村里長、病患代表進入董事會,這才是治本之道。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楊志良/臨床、醫管與衛政間的對立與衝突
猜你喜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為何有些國家為疫苗接種前段班 疫情卻仍失控了?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陳昭姿/藥物共擬會 新藥納健保關鍵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林思偕/探病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陳光超/「我真的被球打到!」可以打破耳膜的球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何之行/死者健保資料再利用 釐清個資疑慮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