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沒有「我」,更自由
我們活在人間,對真實都帶著一種嚮往。希望活得真實,擁有真實的自由、平安、快樂和愛。
然而,什麼是真實?
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五官過濾,再經由大腦處理得到的資訊,這足以代表真實嗎?甚至,就連我們所認同的自己,也就是「我」,一路都是依賴五官和念頭建立出來。這樣的「我」,稱得上是真實嗎?有足夠的代表性嗎?
或許,我們都沒有想過,五官、頭腦乃至於「我」──本身就是局限。然而,我們都義無反顧地活在這局限,認為這才是真實。沒有想過,這個局限即使有一點點真實,站在整體,還是渺小得不成比例。
非但渺小得不成比例,還把我們珍貴的注意力全部鎖定在上頭。我們這一生,從生到死,所有體驗到的,全都離不開「我」—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感情、我的一切。甚至連要解脫修行,都脫離不了我。「我」成了這一生所有快樂、痛苦、成功、失敗的源頭。
「我」的念頭越強烈,越是把人間一切看得再真實不過,也就更沒有空間看到「我」以外的全部。要想跳出人間的束縛,鬆綁頭腦的制約,必須先認清這個反客為主的頭腦創造出來的一切──「我」,其實一點都不真實。
過去我推薦各種靜坐的方法來淨化頭腦,的確可以帶來身心大放鬆。但透過靜坐體驗到的「靜」,無論持續多久,終究要回到人間。一回到人間,「我」又隨時站上生命的主控台。接著,停不了「動」—要成為好人、有用的人、有價值的人。甚至,從靜坐的境界回到人間,可能因無法整合而造出更大失望,引起「我」更大反彈。
正因如此,我才透過「接受」、「臣服」的練習,希望把你我隨時隨地帶回瞬間、當下,不再被念頭帶走。對已經在臣服頗有心得的朋友,我想更進一步分享「參」。
「參」,是古人帶來的大方法。將種種變化無常的現象、感受、念頭匯集到同一點。在這同一個出發點,回頭看清它的不真實。不這樣做,我們跟著「我」、跟著頭腦起舞,面對人生所有好壞的現象,處理各種心理的作用、情緒、創傷,永遠沒有終點。
相當可惜的是,許多朋友雖然知道「參」這個方法,卻不認為這麼簡單的方法可以管用,往往幾天就放棄了。我才特別在《真實瑜伽》親自示範「臣服與參」的練習,希望將這古人最寶貴的傳承,甚至可說是靈性旅程最後的關鍵帶出來。
我們對人間百千萬種變化都能接受、臣服,逐漸的,頭腦的反彈也就降下來。甚至,就連念頭也不太起伏。在這種身心安靜的狀態下,偶爾還有一個念頭、一個存在感、一點感受,或者頭腦還想評論、解釋。這時,透過「參」,我們自然把頭腦的最後一點反作用力消失。
消失什麼?其實,什麼也沒有消失。最多,只是消失「不真實」,融化到沒有語言的真實。
是誰,提出這個念頭(感受、想確定、想知道)?是我。
「我」是誰?是(某某人)。
認為自己是(某某人)的是誰? 是我。
這個「我」又是誰?
在臣服的心境中,透過「參」,自然把殘餘的起伏濃縮到一點—「我」。透過「我是誰?」站在整體看著「我」,看著「我」的偶然、「我」的不真實。也就自然明白,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沒有答案,也就明白,一切本來沒有事。一切都好。
這麼一來,任何念頭一起,自然消失,心裡也就平靜。這種平靜,是平等,是自由。生命真實的自由、平安、快樂和愛也隨之湧現,陪伴你我走過這如真似幻的一生。

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
著有《真原醫》、《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與《全部的你》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楊定一/用天然食物找回身心的和諧
楊定一/重建鼻呼吸,讓身心放鬆、得到修復
楊定一/正確鼻呼吸 修正身心壓力反應
楊定一/用歡迎和感謝 迎接眼前的每個瞬間
楊定一/個人體質是面對疾病的關鍵
楊定一/從自己起步 帶動世界的轉變
楊定一/放下侷限的我 擁抱無限的生命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楊定一/在人生的轉捩點 每一個瞬間都是回到自己的窗口
楊定一/學會反問自己,帶來個人的轉捩點
楊定一/動盪時刻,真正理性的選擇
楊定一/透過禱告,接受生命的禮物
楊定一/感恩和分享 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楊定一/感恩身體的功課: 讓身心徹底整合的運動
楊定一/讓習氣歸零,找回生命最溫柔的力量
楊定一/正向的心,帶我們走向全面的豐盛
楊定一/簡化人生 隨時活出內心的豐盛
楊定一/透過失眠 學會接受事實、隨時感恩
楊定一/這一生,從「心」出發
楊定一/與自然接軌,身心合一
楊定一/運動 讓身心歸零 得到大休息
楊定一/感恩,帶來欣賞,與更多的感恩
楊定一/讓身心的步調降下來 一個簡單方法可以隨時做
楊定一/走出睡眠的困擾,回到心
楊定一/任何習氣 都可以是生命轉化的門戶
楊定一/透過呼吸 領受當下的恩典
楊定一/溫柔而深長的呼吸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大休息
楊定一/一口呼吸,找回最單純的歡喜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