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賺錢優先 客戶需求擺一邊
一位大型外商理專説,理專盜領或不當銷售,是整個金融界業績導向造成的。一般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一是存放款的利差收入,二是手續費。但金融海嘯後,台灣的銀行利潤不到1%,幾乎無利可圖,銀行紛紛改為衝刺手續費。
報導解釋,一位低階理專月薪約5萬5千元,最基本業績門檻是月薪的4倍,一個月手續費收入須達22萬元,單月要賣出1千1百萬元的商品,才好過關,1年得賣出1億3千2百萬金融商品。即使全台1萬5千名理專,只跨最低門檻,總銷售額也接近兩兆元,等於台灣政府一年的總預算。
這金額還逐漸增加,組織目標與個人收入的壓力,讓許多理專以賺錢為優先,客戶需求擺一旁。
績效支薪 促使醫師衝量
這故事的情境,愈讀愈覺得熟悉,心想,這不就是台灣醫界的問題嗎?自從實施全民健保以來,因為支付制度延續公勞保制度,沒有重新經過成本精算,就如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所說,台灣健保便宜到不像話。
因為,支付標準大多不敷成本,醫界的因應之道,就是實施績效支薪制度,給醫師低廉的底薪,甚至零底薪,促使醫師去衝量、去搶病人,來賺取醫師心中想達到的薪資目標。
門診飽和 開發自費項目
不久,上百人的門診就成為台灣醫療的常態。主治醫師忙著看門診,住院病人的照護就交給尚在受訓的實習及住院醫師,受訓醫師變成醫院的廉價勞工,這就是台灣血汗醫院的由來。
衛生主管當局當然知道匆促看太多病人,誤診機率大,是不負責任的醫療行為,於是,就以「合理門診量」、「自主管理」、「總額預算」等措施,想要減少門診量。
然而,25年過去了,台灣病人每年的平均看病次數依然是15次,為歐美先進國家的3至5倍。在各醫院門診量幾乎飽和了,醫院就開始開發高價自費項目,競相投資新儀器,吸引病人接受尚未經過實證檢驗的醫療,然而,到底這些醫療有沒有價值,病人根本無從分辨。
最可怕心態「別人也這樣做」
面對銀行理專離譜的行為,商周總編輯説,在她心裡,最可怕的貪婪是貪「別人也這樣做」的心態。如果連最該在乎信任的銀行體系,都不在乎文化與道德資產的崩潰,台灣還有再升級進步的可能嗎?顯然,台灣的醫界也面臨類似的道德危機。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胰臟癌、卵巢癌為何是無聲殺手?名醫曝仍令醫界挫折的原因
黃達夫/很多醫療工作 藏在健保不給付的地方
黃達夫/存活率高低 藏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 再次證明預防勝於治療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新藥爭議 台灣如何面對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達夫/無效醫療不但浪費 也可能傷害病人
黃達夫/高金素梅用細胞療法抗癌…療效未知數,別當白老鼠
黃達夫/別讓醫護面臨「救誰」與「誰去」的考驗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黃達夫/面對新興疾病 只能從頭學習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黃達夫/非必要的醫療值得嗎?
黃達夫/治療方法進步 與肺癌共存
黃達夫/改善健保濫用 應看醫療價值
黃達夫/HPV疫苗接種 男女都最好趁早
黃達夫╱高齡病人的手術抉擇
黃達夫/昂貴儀器 沒提升癌症存活率…
黃達夫/重大醫療決定 務必尋求第二意見
黃達夫/達文西手術浮報案 透露了兩個重要的醫療問題
黃達夫/「聰明就醫」 日本能 台灣也能
黃達夫/醫療診斷 科技不能取代人性
黃達夫/質子治療沒比較好 心臟支架也沒藥物效果佳
黃達夫/貴就有用? 治療要看科學證據
黃達夫/戒菸、防空汙 遠離癌陰影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