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癌症治療 不販賣希望
告知病情 難以承受之重
半世紀以來,癌症醫療有長足進步,只要早期發現、適當治療,幾乎都有90%以上的治癒率。但是,一旦疾病的發現太遲,或疾病的惡性度較高,治癒的可能性就大幅下降。
對於任何癌症專科醫師而言,一個很痛苦而且永遠不會因經驗的累積而變得容易的工作,就是晚期病情診斷與癌症復發的告知。
我們都知道告知壞消息的原則是要據實告知病情,同時給予希望。但是,每個人的價值觀、生命經驗、生死觀以及疾病認知的不同,告知的方式必須有所不同,而且,病人的反應也會很不一樣。不論如何,告知壞消息永遠是件很沉重的工作。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拜當今醫療科技之賜,我們還多少可以提供一些手術、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來延長病人的生命或是緩解痛苦。
而最最困難的工作是,當醫師嘗試了所有可能幫助病人的治療方法後,病情不但沒有改善,而且,還持續惡化,而須要和病人商討往後的照顧時,如何不讓病人有被放棄的感覺。
免疫療法 奇蹟或者致命?
最近免疫療法在癌症醫療是一個極熱門的課題,無疑,它給末期癌症病人,提供了一線希望。然而,它也帶給癌症專科醫師告知方面的挑戰。
確實,當今免疫療法的突破對於極少數病人而言,接受治療後,腫瘤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完全消失,而有奇蹟式的效果。但是,直至目前免疫療法只有在某些癌症約有20%的病人會獲得有效反應,對其他80%的病人是沒有效益的。至於那20%治療有效的病人也不保證疾病一定有長期的緩解,而且,在過程中,可能發生致命的副作用。
另一個問題是,免疫療法的價格極為昂貴,動輒數百萬台幣。因此,醫師有道義責任用最謹慎客觀的態度,去幫助病人一同決定,是否值得傾家蕩產去接受獲益機率渺茫的治療。
不賣希望 據實分析利弊
當代醫療不再認同醫師父權式地為病人做主,而是倡議病人積極參與,和醫師共同做醫療策略的決定。因此,醫師有責任站在專業的立場,用病人能了解的語言讓病人完全清楚自己的病情,還須根據實證醫學把各種治療的利弊得失說明白,最重要的是,不能誤導病人。
以免疫療法為例,醫師不能販賣希望,而須讓病人清楚知道,對於絕大多數的病人而言,成功的機率其實很小,千萬不能讓病人誤以為只要花了錢,就有治癒的機會。
慎思治療 小心尋求資訊
病人更要為自己爭取知的權利,在做治療決定前,不要忽略做第二意見的諮詢,更要向醫師提出所有的疑問,直到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可能的治療選項,以及不同治療方法的利弊和價格的差異,用心找到真正為病人設想的醫師,才能為自己做不會後悔的明智抉擇。譬如,放射治療就有質子治療及傳統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的選擇。
長久以來,因為,質子治療有精準度較高、副作用較低的理論根據,所以,一直被認為質子治療占有優勢。但是,近年來,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後,發現實際治療的結果與理論並不一致。質子治療對於常見的癌症而言,不但治癒率沒有更高,副作用也沒有更少,卻須自費負擔數十萬台幣。因此,在做任何治療決定前,病人最好小心尋求正確的資訊,畢竟自己的健康要自己顧。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胰臟癌、卵巢癌為何是無聲殺手?名醫曝仍令醫界挫折的原因
黃達夫/很多醫療工作 藏在健保不給付的地方
黃達夫/存活率高低 藏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 再次證明預防勝於治療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新藥爭議 台灣如何面對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黃達夫/無效醫療不但浪費 也可能傷害病人
黃達夫/高金素梅用細胞療法抗癌…療效未知數,別當白老鼠
黃達夫/別讓醫護面臨「救誰」與「誰去」的考驗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黃達夫/面對新興疾病 只能從頭學習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黃達夫/非必要的醫療值得嗎?
黃達夫/治療方法進步 與肺癌共存
黃達夫/改善健保濫用 應看醫療價值
黃達夫/HPV疫苗接種 男女都最好趁早
黃達夫╱高齡病人的手術抉擇
黃達夫/昂貴儀器 沒提升癌症存活率…
黃達夫/重大醫療決定 務必尋求第二意見
黃達夫/達文西手術浮報案 透露了兩個重要的醫療問題
黃達夫/「聰明就醫」 日本能 台灣也能
黃達夫/醫療診斷 科技不能取代人性
黃達夫/質子治療沒比較好 心臟支架也沒藥物效果佳
黃達夫/貴就有用? 治療要看科學證據
黃達夫/戒菸、防空汙 遠離癌陰影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