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醫療志業 看盡刻骨銘心生命故事
五月中旬,我接受政大周行一校長邀請,為該校畢業生致辭。幾天後,接到一位政大畢業生家長感謝函,她說:「…曾經以為參加兒女的畢業典禮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兒女已相繼大學畢業了,除了感謝一路相伴的親朋好友外,更感謝和信醫院給我重生的機會。」
雖有挫折 從來不曾倦勤
她說:「如果沒有您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付出,許多寶貴生命恐怕無法延續,許多家庭因此動盪不安,謝謝您,」她這段話,令人感動,更帶給我難以言喻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我從事醫療工作逾50年,每天早出晚歸,挫折在所難免,但從來不曾倦勤。
當我的工作生涯逐漸接近尾聲時,時不我與的焦慮感更深。這五十年間,儘管癌症醫療進展顯著,卻還有很多力不從心,尚待我們努力的地方。日常工作中,我們不但要盡心盡力照護病人,為他們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更要不斷地汲取新知、研發、創新,似乎永遠有做不完的事。
這讓我想起「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的作者保羅.卡藍尼提醫師,他在36歲即將完成10年之久的神經外科訓練時,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肺癌,在22個月後過世。卡藍尼提在大學及研究所時,從文學、哲學、生物學出發,探索生命的奧秘。最後決定轉入醫學,並選擇最接近死亡的神經外科,搶救生死邊緣掙扎的病人。
神經外科醫師的訓練漫長且辛苦,工作中不容判斷錯誤或失手,壓力之大非你我所能想像。但在這個淬鍊的過程中,卡藍尼提更加肯定自己對這志業的選擇,他說:「我從不在任何一天,有任何一分鐘質問自己,幹嘛從事這工作,或這工作值不值得做。」
病中行醫 探索活的意義
他更進一步自剖:「大家常問,行醫是不是一種召喚?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你沒有辦法當它是一份職業,因為如果是,那就是世上最糟的職業之一」。所以,病中他仍繼續行醫,他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受苦的病人。
為他完成此書的妻子說:「保羅寫這本書,帶著時不我與的緊迫感,帶著重要事情必須說出的急切感,保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以醫師的身分,也以病人身分冷眼凝視死亡…,因為他一生都在探索『怎麼活得有意義』。」在最後的日子,他一心想要完成此書來與世人分享他的生命觀。
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暢銷書作者Dan Ariely教授,曾在TED演說中說,很多人以為工作的目標就是賺錢,然後,有一天能坐在海邊手握一杯雞尾酒 ,欣賞夕陽,過著恬適、優閒的日子。
追求專業 獲得滿足喜樂
然而,人生目的果真是這樣嗎?他舉例,只要去看那些登山家的生命故事,就會發現他們生命經歷的其實都是刻骨銘心的煎熬,時時刻刻都在忍耐寒冷、凍瘡、高山症等的痛苦,攻頂後,下了山,又迫不及待地準備下一次的挑戰,他們追求的是登峰造極的目標,並且滿足自己克服困難的成就感。
的確,醫療志業是一種召喚,我們何其幸運,在我們每天的工作中,能夠一方面在追求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在專業的實踐中找到工作的意義,從而獲得成就感,還能經常從病人及家屬的回饋中帶來源源不絕的喜樂與滿足。
(作者黃達夫為和信醫院院長)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下兩周刊出醫療奉獻獎得主專訪,健康名人堂暫停。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胰臟癌、卵巢癌為何是無聲殺手?名醫曝仍令醫界挫折的原因
黃達夫/很多醫療工作 藏在健保不給付的地方
黃達夫/存活率高低 藏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 再次證明預防勝於治療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新藥爭議 台灣如何面對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黃達夫/無效醫療不但浪費 也可能傷害病人
黃達夫/高金素梅用細胞療法抗癌…療效未知數,別當白老鼠
黃達夫/別讓醫護面臨「救誰」與「誰去」的考驗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黃達夫/面對新興疾病 只能從頭學習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黃達夫/非必要的醫療值得嗎?
黃達夫/治療方法進步 與肺癌共存
黃達夫/改善健保濫用 應看醫療價值
黃達夫/HPV疫苗接種 男女都最好趁早
黃達夫╱高齡病人的手術抉擇
黃達夫/昂貴儀器 沒提升癌症存活率…
黃達夫/重大醫療決定 務必尋求第二意見
黃達夫/達文西手術浮報案 透露了兩個重要的醫療問題
黃達夫/「聰明就醫」 日本能 台灣也能
黃達夫/醫療診斷 科技不能取代人性
黃達夫/質子治療沒比較好 心臟支架也沒藥物效果佳
黃達夫/貴就有用? 治療要看科學證據
黃達夫/戒菸、防空汙 遠離癌陰影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