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川/超高齡社會的年輕銀髮族
【聯合報╱葉金川】
依據國發會今年新公布民國103至150年的人口推估,台灣人口將在民國110年開始負成長。台灣目前老年人口約280萬人,12%;但是很快到107年,就提高到14%,進入「高齡社會」;到民國114年老年人口比率更將高達20%,達480萬人,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事實上,台灣人口老化,現在就已經進入高峰期。
從現在到114年的短短幾年間,台灣將會增加200萬老年人口,這時期新增的老人多是年輕銀髮族(young old,65-74歲);不過,這一批人就像洪峰一般向前而去,2025到2035年間,同批人已經變成中年銀髮族(middle old,75-84歲);最麻煩的是2035年之後,增加的多是老年銀髮族(old old,85歲以上的老人)。
與現在的老人不一樣的是,他們多半受過較好的教育,他們經歷的富裕年代最長、累積的財富也是最多,也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遠比上一代的老人健康而有活力。
台灣社經另類轉機
這群人口約有300多萬人,這群人有智慧、有體力且經濟無虞,接受新觀念與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強,在台灣經濟崩壞之後,他們如何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能量適切地釋放,與正在職場上努力的青中壯年世代共同分憂與分享,可能是唯一可提供台灣社會與經濟的另類轉機。
目前的扶老比,也就是15至64歲人口扶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現在是0.162;到了民國150年,將增加到0.814。事實上,15至64歲的人口不一定是實際勞動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不言可喻。
這種超高齡社會現象要解決,只能寄望在年輕銀髮族身上。未來所謂的要被扶養的「銀髮族」,必須拉高到75歲以上,這比較能符合超高齡社會的實際情況。
化被扶養為扶養人
面對即將發生的現實問題,要想減少依賴、減輕對社會的負擔,最好的狀況是,化被扶養人為扶養人,化負擔為產值。有幾個方法可以嘗試:
1.退休年齡延後:許多國家已在執行,有已經延到67歲的,甚至有的國家想延到75歲,或打算不設上限的都有。
2.延後足額退休金的發放:如果在法定退休年齡前退休,就不應該領足額退休金。
3.退休年金應有上限。
年輕銀髮族可以繼續工作,但不一定留在原職場、原職位上,轉為較無時間限制、沒有壓力、責任較小的工作是比較可行的安排。勞動參與的價值,可遠超過報酬的對應,許多人投入志工工作,貢獻能力、也成長他人;能力被應用,成就也能被肯定。
從事在地的旅遊、休閒、健康、養生、文藝等服務性消費,比起國外消費、奢侈品消費、不良嗜好消費,能夠提升生活品質,更可以將資源留在台灣,並讓青壯年人有經濟活動。
釋出資源助年輕人
許多人年輕銀髮族,累積了相當財富,特別是房地產。許多人也有閒置資產,事實上,退休生活可以轉至郊區鄉下或安養機構,不僅環境品質更適合老年,也可以將資源釋出、分享給仍在打拼的青中壯年族群,出租、出售、委託經營都好,給下個世代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閒置資金投資、捐贈、鼓勵年輕人創業也是可行的概念,下個世代年輕族群或許有更好的技能和創意,但缺乏資金,若是能以共同創業、提供資金的形式協助年輕人,可以是一種有力的共享。
也可考慮以成立基金的方式運作,集合更多力量,以多人力量設立育兒託嬰機構、老人安養療養設施等,不僅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為社會實際的需要找到一條出路。
年輕人礙於經濟條件及照顧嬰幼兒環境不足,不敢生小孩。如果老年人有能力,可以分攤後輩在生兒育女上的時間和財務負擔,這也是鼓勵生育的另一種方式。
種種思維需有心人現在倡議、建立,每個人都要負起一些社會責任,迎面而來的變化要靠大家一起面對。
(本文作者葉金川為前衛生署長、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
【2014/09/30 聯合報】

葉金川
前衛生署長、現為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兼任合聘教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葉金川/老了就會衰弱?你一定要知道的老而不衰秘訣
葉金川/明日台灣 衰老的國度如何逆轉
葉金川/讓人生沒缺憾的12件事
葉金川/三代健保若採家戶總所得 加倍不公平
葉金川/防制酒駕 試試酒品健康捐!
葉金川/台灣醫療改革 從價值觀開始
葉金川/人力不足 醫界真的五大皆空?
葉金川/菸捐應補助中低收入戶健保費
葉金川/健保是互助 退休制度是儲蓄
葉金川/二代健保雖開跑 財務改革功虧一簣
葉金川/「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會」合併?
葉金川/健保應買健康 不光買醫療!
葉金川/健保是保險,不是福利
葉金川/受刑人的健康權
葉金川/淡定看待H7N9
葉金川/要長壽更要健康
葉金川/漲部分負擔 恐影響弱勢就醫
葉金川/台灣需要幾個「醫學中心」?
葉金川/開放6家兒童醫院 再三思!
葉金川/處理食安危機 不必誇大、炒作
葉金川/標準化方式 推動國際災難醫療
葉金川/取消醫院分級 避免一頭獨大
葉金川/我在美參議院 分享台灣健保
葉金川/全民健保 必須面對的致命傷
葉金川/勉強救治末期病人 就是凌遲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