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張天鈞

張天鈞/公共衛生的重要性

張天鈞

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與地下水層接觸的深井,取出的水是淡水,而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病。
與地下水層接觸的深井,取出的水是淡水,而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病。
圖/shutterstock

我曾到過嘉義縣布袋鎮和台南縣北門鄉這些當年的烏腳病流行地區,作過甲狀腺腫的流行病學調查,主要是要證明甲狀腺腫在這裡的發生率較高。當時對國民學校的小朋友每一位都要摸脖子。那時自己還很年輕,而實驗設計者就是現在的副總統,也是很有名的公衛學者,陳建仁教授幫忙的。

今年的醫學系學生新生入學,請我以過來人的身分對他們演講,當時就對他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當醫師並不一定需要看病人,才有貢獻。公共衛生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其影響更深遠。

這怎麼說呢?一個很有名且感人的故事,就是1970年6月17日,謝緯醫師當天從埔里行醫回南投家裡時,已很疲倦,吃過午飯本來要休息一下,但謝夫人看到他一臉倦容在穿衣服。他告訴夫人,早一分鐘到,病人就可少痛一分鐘,但他卻因此車禍去世。

現在台南縣有一座烏腳病紀念館,保存了1957年間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基督教芥菜種會和王金河醫師如何免費義診這些病患。後來謝緯醫師也加入,為烏腳病患者做截肢手術。不過若問烏腳病為何現在會消失呢?那就非得提到公共衛生大師——陳拱北教授不可。

早期台灣缺碘,日本人河石九二夫就已清楚的畫出大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圖。陳教授等則將國小五六年級同學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做出來,並推動「加碘鹽」,自1967年開始實施四年後,全國學童的甲狀腺腫大盛行率,由原來的21.6%,降為4.3%,是台灣慢性病防治極為成功的典範。

台灣烏腳病流行病學的研究,也肇始於陳拱北。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出現「烏腳病」。當王金河醫師提出這些地區烏腳病嚴重攀升的報告後,陳拱北教授就率領醫藥衛生工作者到當地訪視,取樣帶回台大醫院研究。

結果發現,在西南沿海烏腳病流行鄉鎮的居民使用兩種井水;一種是大約只有3~5公尺深,可以直接用桶子取水的淺井,這種水的水質比較鹹。另一種是深約30~100公尺,與地下水層接觸的深井,取出的水是淡水,而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病。進一步分析發現深井水的砷含量特別高。

在確定烏腳病與飲水有關後,向當時主政者提出建言。當時省政府衛生處就依據他的建議,著手將烏山頭水庫和德基水庫的水,引到西南沿海烏腳病盛行地區,使得烏腳病不再流行於當地。

現在肺腺癌盛行,我深深的期待能用公共衛生的手法解決問題,因為醫師一個病人、一個病人的看診處理,比起公共衛生從源頭做起,效率差太多了。

烏腳病 甲狀腺腫大 肺腺癌 張天鈞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