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秀枝

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 104歲長輩給名醫的高齡長壽啟示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
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日前,我有幸拜訪好友104歲的母親,老人家與外籍看護住在三芝,子女每天探視,並一起午餐。她拿著柺杖可以在自家宅院慢慢走動,只服用降血壓與降血脂藥物。

老人家按年齡依序道出她的8位兒女以及一同前來的三女婿名字,並正確說出自己的年紀、現任總統和當天的早餐。我介紹自己的名字與職業,約5分鐘後請問她,她回答無誤。因為重聽,好友用白板讓老人家算術,從100減到72,她慢慢推敲,完全正確,大家為之喝采。之後,受日式小學教育的她拿起日文歌譜,輕唱起來。如此,短期和長期記憶、算術、言語與閱讀能力都好,讓我們見識了一位心智健全的長輩,可見高壽不能與失智畫上等號。

65歲以上約5%有失智症,比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那麼100歲呢?相關的研究不多,主要是百歲人瑞太少。一篇發表於2023年6月《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的統合分析,從11個國家的12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100歲以上,64.8%的女性以及55.7%的男性有失智症,且教育有保護作用。

另一篇刊登於2023年7月的同一期刊,來自荷蘭的百歲人瑞研究(the 100-plus Study),85位無失智症的長者,分別在100~111歲去世時,其大腦解剖發現約一半的長者已有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腦部病變。可見這些百歲長者的大腦有足夠的韌性或認知功能存款,即使有病變也不出現失智症狀。

台灣人口急速老化,2022年的平均壽命,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2022年10月的百歲人口5076位(男2081,女2995),最高壽者117歲。台灣有關百歲人瑞的研究很少,發表於《美國安寧緩和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2002~2010期間,2495位去世的百歲長者,大都(63.8%)在家去世,死因包括呼吸、循環疾病與肺炎。百歲人瑞年輕時從感染疾病存活下來,又歷經了老年的器官退化,正可讓我們深度瞭解老化、相關疾病以及認知韌性等。

基因只佔長壽因素的二成,八成取決於生活型態。丹布特納(Dan Buettner)團隊於2004年開始探索全球五個地方,其百歲人瑞的比率為美國的10倍,稱之為「藍區」(the Blue Zones),並出版多本專書。2023年的Netflix影集、8月的《遠見》及9月的《康健》雜誌也都有百歲人生報導。

根據丹布特納發表於2016年《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期刊》的論文顯示,這五個藍區的百歲人瑞有九種共同生活方式(稱為power 9):自然活動、人生有目標、調整步伐、吃八分飽、植物性飲食為主、適度飲酒、心靈歸屬、最愛的人優先、在對的團體。其實,這九種生活方式不僅是長壽也是預防失智之道。例如好友的母親出生於重視教育的農家,成長於空氣清新、稻田綠樹的環境,婚後努力拉拔八位子女長大,一生忙碌,活動量大,但也會和老同學相聚歡唱。與兒孫感情親密,永遠把摯愛的家人放在第一位。

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怪不得最近參加一個同學會,與會的銀髮族在拍合照時,口號是:「呷百二」。

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失智症 劉秀枝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