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自珍自足 找回人生的從容自在
享受「被忽略」的自在
快樂的矮個子
我的個子矮小,看來沒有威脅感,比較不會成為挑釁的對象,甚至還因為看起來像弱者而額外受到照顧。有一年在夏威夷參加醫學研討會,輪到我上台時,我的第一句話是:「大家看得到我嗎?」立刻引起哄堂大笑。工作人員趕緊把講台上的花移開,並搬來腳墊,讓我終於可以露臉,接下來的演講自然輕鬆過關。
年輕時在美國,有一回我在一家速食店排隊等著點餐,總算排到了第二順位,前面的男士點完餐後,接受點餐的櫃檯服務人員大聲叫:「下一位!」她的眼睛卻看著排在我後面的一位男士,直到我前面的先生走開了,她才發現我,驚奇地笑說:「There you are!」(你在這裡!)原來是前面的壯碩身軀把矮小的我完全遮住,而後面那位人高馬大的,怪不得人家看不到我。
不被看見也有好處,有一次,我應邀到台北的一家醫院演講,結束後擠進電梯裡要下樓,聽到兩位年輕醫師的對話:「這麼忙還要來聽演講,不過今天的演講很棒,值得聽。」我仰起頭,微笑地對他們說聲:「謝謝。」愉快地踏出電梯門。當然,也有可能聽到批評或不滿,那時就聳聳肩,繼續當個隱形人吧。
矮小自然會有許多不便,比如以前台北市公車的吊環好高,我根本拉不到,幸好已改善,而且如今我也可以坐博愛座了。此外,習慣了就有因應之道,像是看電影時,前方如果坐了一位高個子,我眼前的銀幕立刻只剩左、右兩邊,所以買票時,我都要求坐走道位置,並非為了逃生或上洗手間方便,而是縱使被擋,也只被擋住邊邊一個角落。
你是獨特、唯一的 無可複製
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有迷惘的時候,青春期最難熬,覺得人生虛無,加上自己身材矮胖,臉蛋平庸,開始對自我充滿質疑。幸好,我在初二時遇到一位好導師,她與我在校園的椅子上長談了一個小時,其中有句話讓我豁然開朗:「不管你長得怎麼樣,你是獨特的、是唯一的,沒有辦法複製另一個你。」
沒錯,不僅外貌,連個性、腦筋都無法複製,「我」就是唯一的「限量版」,不用羨慕別人。
從此,我自在地做自己,自重、自尊,接受自己的外表,進而欣賞別人的美麗與優雅。縱使與一群雍容華貴的高挑美女拍照,我不怕破壞畫面,總是在心裡說:「沒有我,怎能襯托出大家的美麗呢?」然後高高興興地入鏡。
如今銀髮閃閃,我時常在心頭想點快樂的事,微笑自然浮上容顏,希望多些圓柔線條。
曾經讀到一篇發表在2017年《臨床心理學評論》的論文,討論同樣遭遇失敗或犯錯,為何有的人情緒比較不受影響。論文表示,這種穩定情緒的韌性主要來自三個因素:自尊、正面思考的風格,以及所處的社交環境不要求完美。
回想自己這大半生:從小因不受注意,反而無拘無束;不受重視,而曉得要靠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凡事往好處看,緊緊抓住自己會念書的唯一強項,建立了自信。這段人生歷程,還真有點符合這篇論文所說的「韌性」呢。
高爾夫球帶給我的人生體會
當初學打高爾夫球,是認為高爾夫球就那幾個動作:上桿、下桿、揮桿、收桿、推桿入洞和走路,正適合沒有運動細胞的我,而且不用奔跑、跳躍,可以從青年一直打到老年。
後來發現,其實每個動作都有它的姿勢、角度、節奏和速度,初學者需請教練指導,而不是自己用蠻力打,且多練則熟能生巧,在腦海裡成為「程序記憶」。
不以速度取勝,也不用像許多球類運動要與隊員密切互動,又優待女性和銀髮族,高爾夫球簡直就是為我量身設計的運動,於是我一打就打了二十八年。然而,我卻一直打不好,而且常是球賽「BB獎」(最後第二名)的得主。
那麼,為什麼我還樂此不疲?那是因為我在高爾夫球中,看到了人生的縮影。
1.觀察力與策劃力
球道雖是靜態,但不是打得又直又遠就好,而是要綜觀全局,胸中有策略,如:選用哪支球桿,把球送到何處以方便下一桿的擊球,是否要打上果嶺或是跳上果嶺,還要看地形、風速,避開沙坑、水塘等障礙物。在果嶺上推桿,更要看距離、坡度和草紋,其實是一種腦力活動。
2.專注力
即使有了基本功,但在揮桿的剎那,常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心中想著球桿是否拿小了一號;或是想到上一洞打壞了,這一桿一定得好好打,就會不自覺地用力,球又打不遠了。如果剛好隊友又在你揮桿時說話或走動,那就更令人分心,更可能會打不好。因此,得練到「此時此刻,天下萬物,唯我獨尊」的高度專注力功夫。
3.修養現形
一場球打下來約四個小時,是觀察人性的好機會:打了好球,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則含蓄謙虛;打了壞球,有人笑笑自嘲,有人氣急敗壞,一下子怪桿弟報錯碼數,一下子怪球友不安靜,更有人跺腳摔桿。
曾有個下雨天,我前一組一位不相識的男士打了個壞球,氣得把球桿用力一甩,竟然高掛到樹上,他乾脆不要了。
4.運氣難料
有時打了一記壞球,打到大樹,彈到水泥路,結果往前跳到果嶺上,讓人樂不可支。
有時明明是好球,最後風一吹,偏離球道成了界外球,令人扼腕。
有時天氣好,球場佳,球友棒,就是自己手氣不好。
今天打得好,明天卻很差,如此變化多端,不可預料,也就是高爾夫球迷人之處,更教我學會謙虛。
作者: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你投稿 我送書
題目:多點時間愛自己
字數:300字
截稿日期:10月22日
2216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
lohas@udngroup.com.tw
獲選者致贈《把時間留給自己》一本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劉秀枝/我是老人好自在
劉秀枝/想要讓腰圍變小 168間歇性斷食可行嗎?
劉秀枝/我愛健行:不僅有益身心,更是感官饗宴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劉秀枝/銀髮族的穿「金」戴銀生活
劉秀枝/防失智的「快樂食堂」
劉秀枝/預防阿茲海默症 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劉秀枝/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旅遊不僅是遊山玩水更有益身、心、腦
劉秀枝/你按醫囑服藥嗎?
劉秀枝/沒醉倒,怎麼腦子一片空白?
劉秀枝/瘦身的聰明吃法
劉秀枝/做高階影像健檢 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劉秀枝/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劉秀枝/從衛教到醫病分享
劉秀枝/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小心別跌倒
劉秀枝/自體免疫腦炎─少見但可治療的疾病
劉秀枝/一時說不出名字:失語、失智,還是舌尖現象?
劉秀枝/幸好,是帶狀疱疹
劉秀枝/手腳不自主抽動,到底是什麼問題?
劉秀枝/遠離失智最給力三招:高教育、多動腦、終身學習
劉秀枝/善用生理時鐘節奏 活得輕鬆又健康
劉秀枝/我認識的醫師 幾乎都退休了
猜你喜歡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閻雲/疫情後省思 深化醫界、資通訊界合作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