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照顧退化的家人,卻希望他惡化?心靈輔導師教你這樣看待「歹念」

愛長照


圖片提供/愛長照(來源:istock)

在人生的最初和最後幾年,通常,人是需要被照顧的。雖然被照顧者可能是嬰幼兒或是病弱的老人,但是照顧者需要的事情大致是類似的。

嬰幼兒智力未開,垂暮者能力衰退,都沒有太多心思去想過於複雜的事,照顧的重點,不外乎吃、喝、拉、撒、睡,以及適度的關愛。

對於照顧者,尤其是親人,以及那些不領薪水的照顧者而言,照顧過程中要說從不感到厭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嬰兒一夜數起的餵奶,或是莫名的哭鬧;照護退化老人,無止境的重複同樣的問題,三不五時的送急診都會讓人心力交瘁......

▍ 默默吞下自己的情緒 卻造成更大的負擔

每個照顧家庭都能列出一個清單,羅列出種種令人疲憊沮喪的事。「厭煩」是個說不出口的感受,因為那不符合一般倫理道德的要求。然而,當照顧者經年累月的把育兒或照顧長者產生的負面感覺默默吞下去,照顧者的身心狀況通常也會因此產生巨大的負荷與傷害。

在這樣一種負荷沈重的氛圍中,往往會產生一種思緒,就是:「如果當時......可能就好多了。」「要是......那就會比較好了!」

比方說,年輕的媽媽太累太煩時會嚷嚷:「我巴不得把這小孩再塞回肚子裡。」稍微平息之後,可能會說:「唉,等寶寶會自己吃飯拉屎,應該就好多了......」、「等小孩上小學之後,就比較好了。」

這個「比較好」,通常會延續到孩子「唸完大學」、「找到工作」或「結婚生子」之後;若是照顧老人,也許台詞會換成:「老先生要是肯穿紙尿褲就好了,不會弄的一床都是排泄物。」、「要是能轉回普通病房就好了。」、「如果能找到一個好的安養中心,大家的生活品質都會比較好了。」人生在世,這個「如果怎樣怎樣,就可能比較好」,它不會只是一個單一事件或是短時間的欲求,只要人還有一口氣在,這個慾念都會存在,只是內容稍加更動而已。

前面我提到的,都還是淺層表象,真正難擺平的是隨著疲累厭倦而產生的......嗯,我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就暫時稱它為「歹念」吧。歹念是一種突然浮現,甚至會嚇到自己的,不善良的想法。

<br />圖片提供/愛長照

圖片提供/愛長照

▍ 當「歹念」敲敲來襲 要如何煩而不厭?

舉幾個可能大家也曾遇過的例子。某位失智的老先生,經常趁人不備時偷溜出門,讓家人焦慮且耗時的四處尋找,他的兒子會說:「沒辦法,只能等他退化的更嚴重,癱在床上,不能再亂跑,就比較好照顧了!」

我一個朋友的母親,在過世前幾年,不僅脾氣變得暴躁易怒,而且把糞便亂抹在牆上、地上,朋友曾經欲哭無淚的跟我說:「她什麼時候才會死啊?我自己都快崩潰了!」這朋友其實是個事親至孝的人,後來她母親因中風成為植物人,她反倒鬆了一口氣地說:「這下子好照顧多了。」我真的可以理解,因為七十歲的女兒照顧九十多歲的失智雙親,即使家裡有外籍看護,還是會很吃力。

我的母親其實算是非常好照顧的老人,她年近90,罹患巴金森症已經好幾十年,非常照規矩吃藥,至今仍能自己盥洗如廁,自己手不抖的進食,但是仍有一些習性,會讓人感到厭煩。我不想形容詞修飾這個感覺。總之,那個感覺就是......煩!我很努力的讓自己保持在「煩而不厭」,但光是要做到「不厭」,就得經常提醒自己-「如果有一天你自己老了,也變成這樣,你會願意別人討厭你嗎?」煩,是難免的,但不要放縱自己的「厭」。

母親的問題來自於「過去的美德變成了今日的毛病」。

母親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人,家中大小事都要事必躬親,說成美德是有責任感,說成負面的描述,就是不信任任何人可以把事情做得比她好。

每天晚上,她會叮嚀很多遍要關好門窗,我們要好幾十次跟她說放心,我們會關,但我仍然在半夜會聽到她拄著四角助行器,「咯噔咯噔」的走來走去,反覆地檢查門窗,因為退化,她會把已經關好的門窗,冷氣,熱水瓶等等,開了又關,關了又開,所以,很可能早上起來一看,冷氣、電視都是開著的。久而久之,只要我在深夜聽到他在客廳走路的聲音,就會感到煩躁,猜想著不知道她又會亂動什麼按鈕。

煩躁時,偶爾就會看到自己心中的「歹念」如一股小黑煙般的升起,想著:「可能得等到她將來更衰弱,必須臥床了,就不會再起來東管西管了。」

一邊想,一邊覺得自己很不孝,怎會希望她的病情惡化?而且,繼而一想:「是啊,臥床的病人是無法再起來搞東搞西,但還會有新的問題產生,我們必須投注更多的人力、財力去照顧,那比起起她多按錯幾個按鈕,那一種狀況才算真的比較好呢?」

心中常常就是這樣矛盾的情緒,來來回回的翻攪著。每天入睡前,我都祈求上蒼:「神哪,請賜給我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尤其是對生我、養我,一輩子都全心愛護我的母親。」

如果您常常閱讀勵志書籍,可能會朗朗上口的說:不要瞻前顧後,要活在當下。但我最近,得到一個領悟,在有能力真正活在當下之前,要先能跟自己內心的「歹念」打打交道,問問它:「你冒出這個念頭,你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因為我們平常對這些歹念的慣性作法是:忽略它、訓斥它、打壓它,但就是因為壓抑與迴避,反而讓我們很難理解它。

<br />圖片提供/愛長照(來源:photoAC)

圖片提供/愛長照(來源:photoAC)

▍ 沈澱內心 與自己對話

以我前面所提的狀況來說,我會問那個「歹念」:「你是真的希望你母親臥床,不再能行動,不會再有能力亂按開關,不再反覆問同樣的話,是這樣嗎?」

「歹念」會說:「當然不是的,我只是累了,而且我也不知道這種母親受罪,我們也疲憊的情況,到底還會繼續多久?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健康的身心和歲壽來陪她?畢竟,我自己也在老去。」

於是,我可能會在心裡看到,我的「善念」跟我的「歹念」開始對話,彼此理解,接納對方的存在。甚至能看見歹念背後是帶著焦慮的善念,它們可以彼此擁抱,而且,神,擁抱著我的善念和歹念,因為祂全然知曉一切。

所以,當「歹念」出現時,到底怎麼做會比較好呢?首先接受自己的全貌,與自己的「歹念」和解,讓「善念」主導行為。知道永遠不會有一個能永保安康的「比較好」,那麼,就用心學習看到每個「當下」美好的一面囉。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外籍看護 失智 焦慮 中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