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per╱記者何雅玲】
在台灣,每40人為1班的學生中,平均就有3~4位學童,受ADHD 所苦,即一般常說的「過動兒」。
ADHD為學齡期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專有名詞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內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造成的生理性疾病,主要症狀包括: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姵寧表示,ADHD對孩童的學習將造成很大的影響,若不掌握黃金時間治療,恐將耽誤孩童的學業及人格發展,像是課業落後、自信心低落或焦慮、憂鬱等症狀,甚至自暴自棄。
邱姵寧表示,通常過動的症狀,50%到了6歲之後就會改善,目前使用的ADHD檢測量表,是針對6~12歲年齡層的孩童來進行判讀,即治療的黃金時間,主因有三。
就學習面來說,國小為奠定學業基礎的階段;就行為面來說,健全的人格必須自小養成;就順從度來說,6歲以前的孩童理解力未成熟,過了12歲以上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主性高且桀驁不馴。
雖說ADHD愈早接受評估治療效果越好,不過,永遠不嫌晚,差別在於,若錯過黃金治療期,要花加倍的氣力。邱姵寧表示,目前,臨床公認最佳的治療方法,是以「藥物+行為認知」雙管齊下合併治療。
藥物部分,最為人熟知的第一線用藥為中樞神經活化劑,臨床使用超過50年。另外,搭配有效行為管理,像是以獎勵替代打罵,透過快樂的聯想來刺激多巴月安分泌,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平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