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歲的男童,每次上廁所都哭天喊地,拜託媽媽別帶他去廁所,長時間便秘導致男童腹脹如長腫瘤,家長必須要使用大量浣腸、瀉藥幫助男童排便。根據醫師臨床觀察,每3位求診的孩童就有一人有便秘問題,小小年紀就有痔瘡,有時還會滲便,影響在校人際關係。
「現在的小朋友幾乎都不喝水、吃蔬菜。」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說,缺乏水分和纖維質,上廁所成了小朋友的惡夢。
曾有位2歲男童因便秘就診,家長平時都隨他吃,想吃速食、手搖飲,從不違背孩子意願,卻使他飲食不正常,腸道塞滿大便,男童就算有滿滿的便意,但他一用力就會痛到受不了,為了解決排便問題,家長不只幫孩子浣腸,同時也必須要讓他吃下大量瀉藥,才能助他排便。
戴季珊說,孩童便秘通常發生在出生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時,家長可能忽略飲水跟纖維的攝取不足,平均每10公斤孩子,每天至少要攝取1000到1200毫升的水,同時也要攝取高纖維的蔬菜,讓便便成形,家長別直接就先用浣腸,長期使用恐會出現依賴性,導致孩子不會自己大便。
開業小兒科醫師詹前俊說,孩童便秘小患者幾乎占門診一半以上,少數會出現息肉等腸病變,多數都是便秘造成困擾。
戴季珊說,有小朋友因為便秘,導致軟便從硬便縫隙排出,在不自覺的狀況下滲便,褲子一攤便水,總被幼稚園的小朋友說「你臭臭的」,影響人際關係。
改善便秘,必須從6個月開始逐步做起,第一步先改善飲食習慣,水一定要喝夠,第二步當孩子開始學著自己上廁所時,需要讓孩子在固定時間坐馬桶,就算沒有排泄的念頭,也要讓他固定時間與馬桶接觸,之後才能養成習慣如廁。
詹前俊說,小孩生活習慣養成,大人也得跟進,若父母吃炸雞,孩子只能吃青菜,反而出現反效果,建議大人小孩一起養成喝水及吃蔬菜、定時排便習慣,才能一家順暢。
若家長無法判定嬰幼兒肚子痛是否是便秘引起,就診前暫停飲食,也不要灌腸,若是盲腸炎引起的急性腹痛,進食和灌腸都會使病情加劇,建議應及早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