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家庭婚姻

如何培養孩子的克制力?

天下雜誌

【內容摘自《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作者楊俐容,天下雜誌出版】

情境一:逛百貨公司時,四歲的孩子兩眼發亮的盯著新款玩具要求你買給他。你好言好語的告訴他家裡類似的玩具已經非常多,拒絕了他的要求,只見孩子隨即賴在地上大聲嚎哭起來……

情境二:段考將近,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卻抱著新的遊戲卡帶沒日沒夜的練功。你提醒他要適當的分配學習與休閒的時間,他就是無法自我克制,甚至在入夜之後偷偷的起床打電動……

這兩種情況都是孩子「衝動克制機制」不成熟的表現。除了當下讓父母親非常頭痛之外,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未能得到適當的調整,即使孩子成年了,父母親的擔憂恐怕還無法告一段落。

棉花糖實驗

假想一個四歲的小孩,跟著你到一位朋友家。朋友家只剩下一顆棉花糖,他正好要出去買點心。於是他告訴孩子:「如果你能等到我回來,就可以吃到更多顆的糖果,如果你一定要現在吃,那麼我就只能給你一顆棉花糖。」你的孩子會做哪種選擇呢?

心理學家發現有些孩子個性比較衝動,一刻也不能等待,寧可少吃一些也不要忍耐;有些孩子則會為了更大的目標而克制衝動、延緩滿足。

更有趣的是,經過十幾年之後,心理學家再去訪問這些已經長大的青少年,發現當年選擇延緩滿足以獲得更大報償的孩子,多半成為EQ高手。他們不僅比較有信心、和別人相處得比較好,也比較能夠克服困難、接受挑戰,而且會比較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

等待和忍耐的人生功課

有人說:「三歲到六歲最重要的人生功課,就是學習忍耐和等待。」所謂的忍耐和等待也就是克制衝動、延緩滿足的能力。學前兒童從餓了就要吃、看到就要拿,到能夠輪流盪鞦韆、排隊拿點心,其間的差異就在於這個能力。

到了學齡階段,孩子思考行動與後果的關連之能力增強,剛萌芽的克制機制如果能夠繼續得到滋養和澆灌,就可以體驗延緩滿足所帶來的成就與快樂。譬如任何能力的養成,練習的過程可能枯燥無趣,但從不會到會卻帶來莫大的快樂。

進入青春期之後,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逐漸能思考更長遠的後果,克制衝動的機制也愈發成熟,可以為了自己設定的目標延緩當下的滿足。然而,除了隨著年齡長大而增加之外,克制衝動、延緩滿足的能力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鍛練,才能逐漸造就面對挫敗、克服困難、接受挑戰,乃至堅持目標的態度。

心理學家發現,有意義的快樂才能持久,也才能帶來深層的滿足,克制衝動、延緩滿足正是獲得有意義的快樂不可或缺的基礎。

不同時期,培養「克制衝動」的原則

為了幫助孩子發展成熟的「衝動克制機制」,父母親可以這麼做:

幼兒期:學習分辨孩子基本的「需要」與額外的「想要」,不因為孩子哭鬧就馬上滿足他,可以運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暫時隔離(暫時停止活動,並將孩子帶離現場)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克制衝動習慣基礎。

學前期:隨著年齡漸增,以肯定與鼓勵來強化孩子克制衝動的行為,逐漸取代暫時隔離法。尤其在團體活動中,更要堅持遵守規範、養成輪流與分享的習慣。

學齡前期:持續肯定鼓勵孩子克制衝動的行為,特別留意孩子在學習上是否能夠從克制衝動、延緩滿足得到更大的成就與快樂。堅定的執行規範,以引導孩子了解行為與後果的連結。陪伴孩子討論他有興趣的課題,藉此建立良性互動的基礎。

學齡後期:針對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更多的對談,協助孩子建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習慣,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從嘗試錯誤的經驗中,體認克制衝動與延緩滿足的重要。

青春期:陪伴孩子進行自我探索與生涯規劃,引導孩子思考長遠的後果,支持孩子為所設定的目標努力。當孩子面對挫敗,更需要陪伴與傾聽,鼓勵他們克服困難,體驗等待與忍耐所帶來的甜美果實。

青春期 教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