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割包皮降愛滋風險,但機轉並非病毒量減少所致,細菌大幅減少才幫了大忙。研究人員認為割包皮減少細菌附著,人體抗感染免疫細胞聚集量降低,使愛滋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途徑減少,感染愛滋病的風險隨之下降;美國轉譯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認為,如果減少細菌附著量降愛滋病感染率,未來可針對局部細菌量進行控制,減少性行為時的愛滋感染風險。
美國轉譯基因體研究中心與喬治城大學研究團隊在非洲進行人體試驗,發現割包皮後1年,男性局部細菌量減少81%,生殖器冠狀溝的細菌量減少33%,進而推論如此能減少人體發炎免疫反應及T4細胞的聚集,降低愛滋病毒透過T4細胞大量複製的機率。
研究人員表示,人體的淋巴球T4細胞表面有一種抗原蛋白,與愛滋病病毒體表面醣蛋白具親合力,一旦結合,病毒RNA侵入T淋巴球內,進而複製更多病毒。愛滋病毒如果缺乏進入T4細胞的途徑,感染機率自然大幅降低。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轉譯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仙蒂·劉及喬治城大學環境健康醫學教授藍斯·普萊斯研究團隊將156名烏干達男性隨機分為2組,1組割包皮,另1組不割,割包皮的組別平均1年後,局部細菌附著量減少8成以上,其中以厭氧菌的量減少最顯著。未割包皮的組別,細菌量減少的幅度低。
研究人員指出,割包皮的試驗在美國不易進行,但在烏干達卻吸引逾5千名自願者報名,主因當地愛滋病盛行率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