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44歲女子「斷崖式衰老」一年退化成66歲老阿姨 她曝容貌急墜真相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抗老養生

中暑解析/大腦下視丘 體溫調節「總司令」

【聯合報╱本報記者詹建富】

最近一名屆退士官因疑似不當操練,發生中暑,合併橫紋肌溶解症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 (DIC)致死;同樣的,歐、美、日等國也分別傳出熱浪,炎炎烈日之下,已有多人中暑死亡。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人類是恆溫動物,由位於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來控制體溫的恆定,維持體溫在攝氏37度,也就是核心體溫的溫度。

體溫升高 四大主因

儘管人體體溫少有波動,但仍會受到下列因素造成體內熱量增加,造成體溫升高,分別是:(一)感染,當人有潛在疾病,免疫系統要對抗入侵的細菌、病毒,因而引起發燒反應;(二)新陳代謝速率增加,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因新陳代謝機能旺盛,體內所產生的熱量相對增加;(三)劇烈的運動,因激烈的肌肉活動,增加心肺負荷能力,核心體溫因而上升;(四)受藥物影響,例如安非他命會使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等,則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

汗腺排汗 散熱降溫

由於人體的體溫調控機制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一旦外在環境過於燠熱,則體溫調節中樞就會傳達散熱需求,刺激交感神經,促進汗腺排汗,把體內的熱散發出去,人體有9成的熱能是經由流汗或水分蒸發。此外,使用冰枕、退熱貼、吹冷氣、電風扇等方式,也可達到降溫的機制。

無法排熱 導致中暑

不過,當長期暴露在高熱和潮濕的環境下,或因運動過度,造成體內溫度持續飆高,人體就會遭受熱傷害。馬偕醫院急救加護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張國頌說,人體在高熱的環境下,會因大量排汗及流失電解質,依不同症狀分為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四種。

所謂熱暈厥,患者初期會感到虛脫、口渴、皮膚乾熱發紅、頭暈、眼花,甚至腿軟暈倒,但在補充水分和短暫休息後即無大礙;熱痙攣則是因體內鹽分降低,導致腹部肌肉或肢體肌肉抽搐,可給予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並按摩抽筋的肌肉即可緩解。

張國頌表示,一旦進展到熱衰竭,患者會大量盜汗,形成全身脫水,最嚴重是出現熱中暑,由於身體控制體溫的中樞神經失調,以致排汗功能異常,根本無法出汗,在熱排不出去的情況下,體溫會一直飆高,測量肛溫通常高於攝氏40.5度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利尿劑、部分降血壓藥可能影響年長者身體排汗與散熱的能力,因此有用藥的年長者要特別留意中暑威脅。另外,過胖的人也很容易中暑,根據統計發現,身體質量指數 (BMI)大於26,中暑機率是一般人的3.6倍。

至於熱中暑,可分為兩大類型。朱柏齡說,傳統型的熱中暑多見於熱浪來襲時及老年人,就職業別以廚師、農夫、建築工人居多;運動型熱中暑,則多見於馬拉松長跑者及軍中新兵,並以年輕人居多,有些人甚至是因「不想輸」而不休息,以致發生意外。

體溫測量 肛溫最準

量肛溫所得的數值比較接近核心體溫,至於一般量腋溫、耳溫或額溫,則會隨著穿衣服多寡、外界冷熱環境及流汗等因素干擾,所測量的溫度會比肛溫略低。

台灣中暑 每年1500人

近日全球各地紛傳熱浪來襲,包括英國、美國、日本等國都不斷傳出熱死人的消息。台灣由於熱島效應,每年因為中暑等熱急症而至急診就醫的民眾,也多達1500人。

根據外電報導,英國因連續6天超過攝氏30度,當地已有760人被熱死。此外,美國有19個州發佈高溫警報,根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平均每年有600多人因天氣過熱致死。

即使位處溫帶的日本,這幾天各地的氣溫也都飆到攝氏35度左右,光是東京都內就有59人熱死,死者多為老年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指出,根據衛福部「及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0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發生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以100年及101年為例,因中暑至急診就醫的人次就高達1456人及1524人,而今年1月至6月底,中暑急診人次已達701人,較去年同期的529人為高。

邱淑媞說,時值炎夏,民眾出現熱中暑與熱衰竭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嬰兒及幼童、大於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等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避免曝曬高溫之下過久,不論活動度多寡,在豔陽下切記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喝。

心臟病 糖尿病 高血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