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靜芸/選什麼方法拉臉皮最能自然有效

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聰明飲食

吃完火鍋以冰解辣?營養師提醒冷熱交替最傷腸胃

元氣周報

火鍋、燒烤、麻辣鍋是冬季最受歡迎的美食,卻暗藏腸胃殺機。圖/AI生成
火鍋、燒烤、麻辣鍋是冬季最受歡迎的美食,卻暗藏腸胃殺機。圖/AI生成

聽健康

00:00/00:00

入冬後天氣驟冷,許多人愛圍爐吃火鍋、補身驅寒,但醫師提醒,冬季氣溫低、日照減少,不少人會出現血壓波動、手腳冰冷、情緒低落與消化不良等問題,若暴飲暴食、冷熱交替或過度進補,恐讓胃酸逆流、腸胃炎及便祕等問題接連上身。

天冷容易餓,補過頭或吃太飽易消化不良。

門諾醫院營養科主任鍾慧珍指出,氣溫下降時,人體會自動啟動「儲存能量」的機制,因此冬天特別容易覺得餓。冷天進食不易出汗,加上環境溫度低,身體會透過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體溫。

中醫講求「秋收冬藏」,陽氣會內斂,門諾醫院中醫科醫師程良雯說,適度補充能量有助強化腎與脾胃功能,屬於「天人相應」的自然反應。不過,若補過頭或吃太飽,反而會造成氣機阻滯、痞滿不適(消化不良)。

脾胃喜溫惡寒,讓食物在口中達到常溫再下肚。

鍾慧珍提醒,忽冷忽熱的飲食會刺激胃黏膜,使腸蠕動過快,導致胃酸分泌異常、腹瀉或胃食道逆流。建議進食前可先確認食物溫度,慢慢吃、細嚼慢嚥,讓食物在口中先達到與體溫接近的狀態,減少對胃部的衝擊。

程良雯說,脾胃「喜溫惡寒」,冬天若吃太多冰品,容易讓脾胃受寒、消化功能變差,她提醒,不應強調「吃飽才暖」,過飽會讓氣機不順,導致食積、腹脹或便祕等問題。

辛香料雖可驅寒,卻易致口乾舌燥、便祕等陰虛火旺。

冬天門診常見病症包括消化不良、便祕、腸胃型感冒等。程良雯指出,氣溫降低後脾胃運化功能變弱,加上補品、油膩食物攝取多,容易引起腸胃紊亂。

鍾慧珍建議,排便不順者應適量補充膳食纖維與水分,冬季運動量減少,也讓腸蠕動變慢。可多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蘋果、香蕉、木瓜或洋菜;若消化不良,可補充含酵素的鳳梨、木瓜、奇異果,飯後多散步促進消化。

火鍋、燒烤、麻辣鍋是冬季最受歡迎的美食,卻暗藏腸胃殺機。程良雯指出,麻辣火鍋中常見的辛香料雖可驅寒,但容易耗傷體內津液,造成「陰虛火旺」,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問題。濃厚湯底則會產生痰濕,增加脾胃負擔。

中藥材紅棗、黃耆、枸杞、山藥、熟地等食材可補脾胃。記者王思慧/攝影
中藥材紅棗、黃耆、枸杞、山藥、熟地等食材可補脾胃。記者王思慧/攝影

選擇番茄鍋或昆布湯底,火鍋料以原型食物為主。

鍾慧珍提醒,火鍋的健康關鍵在湯底與食材選擇,建議選擇番茄鍋或昆布湯底,鉀含量高、能幫助去鈉;主食材以海鮮、原型食物為主,少沾重口味醬料,避免喝湯,以防鹽分攝取過量。

至於麻辣鍋與燒烤,油脂高、刺激強,吃太多會讓胃排空變慢,導致脹氣、胃酸逆流與睡眠品質不佳,可選「鴛鴦鍋」或清淡湯底、少量淺嚐為宜。

不少人吃完火鍋後喜歡「以冰解辣」,但醫師警告這是腸胃大忌,程良雯指出,冷熱交替刺激會使脾胃氣機混亂、消化功能下降,尤其是腎臟病、糖尿病或脂肪肝患者更應避免,否則會加重代謝與腸胃負擔。

多食溫熱、易消化食物,米湯搭紅棗、黃耆等食材。

要讓腸胃在冬天更健康,程良雯建議,多吃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米飯、米湯,並搭配中藥材紅棗、黃耆、枸杞、山藥、熟地、黨參、蓮子、茯苓與薏仁等補脾胃的食材。

鍾慧珍也指出,米湯對於久未進食或腸胃虛弱的病人十分適合,並提醒冬天保暖不僅是穿厚衣,更要「從胃開始」,吃得節制、選得正確,才能真正讓身體溫暖又健康。

愛吃薑母鴨羊肉爐,加白菜和白蘿蔔中和熱性。

冬天是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盛行的季節,不少人認為「越補越健康」,但程良雯提醒,現代人營養普遍過剩,除非免疫力差或身體虛弱,否則不必頻繁進補。建議麻油減半、一周最多吃一至兩次。若出現口乾、眼睛乾癢、冒痘、便祕或痔瘡發作等症狀,就代表「太補」了。

程良雯指出,三高患者、腎臟病末期、癌症治療中、感冒發炎或有慢性傷口的人,都不適合進補;可搭配白菜、白蘿蔔、瓜類等偏涼食材中和熱性。

鍾慧珍建議,煮薑母鴨時可加入玉米、白蘿蔔平衡營養,鴨血熱量低、鐵質豐富,女性可適量食用,但內臟類膽固醇高,不建議多吃。

薑母鴨 羊肉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