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在家烘焙的人或許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自己費心做出的吐司麵包得在三天內吃完,而在店裡花3美元買的一般吐司卻能放上一周、甚至更長時間?
美食網站Tasting Table報導稱,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回顧一下麵糰的發展史。1962年,位於英國喬利伍德(Chorleywood)的英國烘焙工業研究協會(British Baking Industries Research Association)發明了能讓麵包保質更久的方法。
這項由科學家所發明的「喬利伍德麵包製法」(Chorleywood Baking Process, CBP),利用高速攪拌改變麵糰的蛋白質結構,使其在酵母快速發酵過程中能充分展延並保有氣孔。這項革命性技術,是麵包大量生產的一大里程碑,讓消費不起或沒時間自己動手做的美食愛好者,可以天天吃到麵包。
但大量生產的吐司麵包,不但影響了口感,也無法兼顧品質;為進一步延長保存時間,添加劑與麵糰改良劑應運而生,商業效益低的「長時間發酵」幾乎完全被淘汰。麵糰改良劑包括酵素(enzymes)、乳化劑(emulsifier)與氧化劑(oxidizing agent),它們能使發酵的麵包在製作過程中保持品質穩定,並變得更加鬆軟。
烘焙後的麵包容易滋生細菌孢子,為延長保存期限並增強對微生物污染的抵抗力,市售吐司麵包通常會添加合成抗菌藥(穩定劑和防腐劑等);工廠在製作過程中也會以封閉、高速攪拌機大力攪拌麵糰,讓麵包中的氣孔細膩、均勻。
如果沒有這些對健康有疑慮的食品添加劑,一般麵包的保質期只有三至四天。因此以麵包為主食者,若希望不吃到添加劑,就得捲起袖子、每周自己做新鮮的吐司麵包。
責任編輯:辜子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