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冬季來臨,全台氣溫逐漸下降,國人喜愛在寒冷中大啖火鍋,時令的茼蒿、白蘿蔔、白菜更是營養價值滿點。追求健康的民眾,偏好選購有機認證的蔬菜,但有機認證就一定安全嗎?有機轉型期蔬菜是否就等於有機蔬菜呢?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副組長饒美菊說,蔬菜屬於短期作物,要取得政府有機認證前,需經過2年的有機轉型期,一來輔導農民從慣行農法逐步改為自然生態農法,另一方面則是讓長期使用農藥、化肥種植的農地,能夠將殘存的化學物質代謝掉,並恢復地力。
有機轉型期的蔬菜由於栽種時已無施加化學肥料、農藥或其他基因改造物質,農藥殘留相對少。饒美菊表示,慣行農業的殘留物,不會在改變農法後就完全消耗殆盡,因此有機轉型期的訂定以及用意,便是註明蔬菜是這段期間所生產。
有機認證並非由政府進行驗證,而是透過第三方機構進行。饒美菊表示,台灣目前共有16家農糧類,以及1家畜產類的有機驗證機構,透過驗證機構的介入輔導,提供農民自然農法的耕種方式,並且檢測耕種土壤、水源,取得詳實的數據後,讓農民了解土壤現況,給予調整方向。
並非所有土地都適合有機栽種,若鄰田都是慣行農法,要進行有機栽種的成本就會高出許多。饒美菊指出,有時候農民經過2年的有機轉型期,生產紀錄、土地位置、灌溉水源、土壤屬性、施作模式都沒有問題,但種出來的作物卻還是有農藥殘留,有時候是鄰田汙染,有時候則是鄰近工廠所造成的汙染。
因此,不是經過兩年的有機轉型期後,就一定會獲得有機認證,必須經過抽驗檢驗,確認台灣常用的380餘項農藥中,通通0檢出,才能獲得有機認證標章。
部分的農民會採行「產銷履歷」的方式,同樣需要經過第三方認證,但並沒有禁用化學肥料等物質。饒美菊說,欲取得產銷履歷的蔬菜認證,需符合「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規範中明定何時下苗、遇到各式病蟲害如何因應,相關防治以及採收都有明確規定,可使用農藥、化肥等,但須在合理的範圍內使用,並且所有栽種紀錄都要完整記錄下來,並透過第三方單位進行驗證,才能夠成為TGAP履歷蔬菜。
走入有機農業,農地的產量一定不如慣行農業來得豐碩,因此政府在轉型期都會依照不同作物訂定不同的「生產減損補貼」,減少農民轉換的陣痛期。饒美菊表示,有些農民因為不放心轉型有機農業,因此政府就會鼓勵農民先依照TGAP模式,逐步減少農藥的使用。不管是有機蔬菜或履歷蔬菜,都有各種轉型路徑提供給農民選擇。
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都市間也興起小農市集的風潮,支持小農之餘,身為消費者是否也有應盡的責任?饒美菊說,政府會鼓勵小農在擺攤時,主動將有機驗證或產銷履歷標章認證書擺出來,一方面向消費者證明產品的可信度,同時也是一種行銷宣傳的方法。
若消費者對於小農的有機蔬菜存疑慮,饒美菊建議,除了到農糧署官網上認明標章圖樣外,民眾可多與小農互動,請小農分享栽種有機或進行TGAP栽種時的心路歷程,有機栽種的農家大多有自己的一番心得與訣竅,這都是消費者為吃下肚的食物把關的好方法。
同時,政府定期會到市面上抽樣,檢查是否有仿冒標章出現;也和地方衛生局配合稽查,查驗市售農產品是否合乎規範。饒美菊說,現在許多消費者觀念很好,發現仿冒的有機農產品會主動檢舉通報。
饒美菊建議,民眾在傳統市場採購時:
1.選擇當季的食材,時令的農產品不需要過多的農藥、肥料便可長成,必定較為安全。
2.可多詢問攤商是否有「有機認證」的蔬菜,當攤商看見民眾確實有這些需求後,自然就會進行採購,同時也鼓勵了有機栽種的農民,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有機島的目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