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玫瑰鹽產品越來越多,許多民眾把家中國產食鹽改為進口玫瑰鹽,但進口鹽看似時尚、高級,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營養師提醒,我政府在民國50年代開始食鹽加碘政策,進口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沒有加碘食鹽,可能造成碘缺乏風險。
台灣從2004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幅開放各種鹽類進口,從喜馬拉雅山玫瑰鹽、各式天然海鹽等,營養師林世航在國健署「時尚玫瑰鹽,真是營養的代表嗎?」文中指出,長期吃沒有加碘的食鹽,可能缺碘,碘不只影響甲狀腺,長期缺乏碘也會影響發育,對於幼兒而言更會影響智力與學習發展。
國健署「102年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家中食鹽雖高達 8 成使用含碘食鹽,但7至18歲的碘缺乏盛行率仍有3成,19歲以上成人仍有5成。研判就是與食鹽開放自由進口,大量未含碘的包裝精美及訴求有機的食鹽進入市場有關。
林世航提醒,尤其幼齡、學齡兒童與育齡婦女更應注意碘的攝取。雖然可從海帶、海菜等富含碘的天然食材攝取,但因為含量不一,如果貿然過度食用,也是有可能發生風險。每天使用的鹽量幾乎一致,較不會有攝取過量問題,因此選擇添加碘的鹽品,是穩定得到碘的好方法。
食藥署也於2017年7月1日實施「包裝食用鹽品之碘標示規定」,林世航建議,民眾家裡最常用的鹽應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挑選鹽品時可用以產品名稱為「碘鹽」、「含碘鹽」或「加碘鹽」,產品營養標示具總碘含量,及產品成份標示有「碘化鉀」或「碘酸鉀」等方式認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