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蕭敦仁說,身體活動所需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種營養素的攝取比例為5:3:2,碳水化合物如米飯、地瓜等;脂肪則來自烹調所使用的油脂或動物脂肪;蛋白質包括肉、魚、豆類或海鮮等。
從天然食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葡萄糖,供給腦部所需營養;脂肪則成為脂肪酸,蛋白質轉化為胺基酸等營養給身體。
蕭敦仁說,如果不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致葡萄糖缺乏,腦部會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另外,身體只能從已存脂肪和肌肉,釋出所需能量的脂肪酸和蛋白質,但釋出過多易致酮酸中毒,腎臟受損。
有些人採行「極低熱量飲食」減重,一天只吃600到800大卡熱量,不久身體便可能酮酸中毒,人會疲倦、喘不過氣;只吃肉的減肥法,也會造成酮酸中毒。
💪更多健康推薦
‧做完飯「立刻順手擦」為何變更髒?料理家曝廚房常見3個NG動作
‧68歲男200萬買小木屋實現田園生活 才三年退休金大縮水、被迫去打工
‧糖尿病男控病情「晚餐後超認真散步」走一周險截肢!醫揭飯後運動5原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