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正視威脅,別讓毒駭到你》,作者顏瑞泓】
不是過敏,是組織胺中毒
不少人在食用海鮮後,沒多久就出現蕁麻疹、面部或嘴唇紅腫、全身發癢,甚至是呼吸失調等狀況,看似食物過敏,但過往卻從來沒有過敏現象,或許會認為吃到不新鮮的海產,此時就要懷疑是否是組織胺引起的食物中毒。
回想一下剛才是否有吃過「青皮紅肉魚」?因為一般較容易造成組織胺中毒的,包括旗魚、鯖魚、秋刀魚和鮪魚這些體內含有高量組胺酸(Histidine)的魚類。這些魚若保存不當,受到細菌汙染,細菌的酵素(Histidine decarboxylase)就會將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一旦魚肉受到汙染,產生組織胺後,加熱或冷藏可消滅細菌,卻無法破壞組織胺,故從捕撈上岸就要適當冷藏保鮮,以避免魚肉腐敗。
除了鮮魚外,香港也曾針對魚罐頭做過檢測,發現當魚罐頭打開後,組織胺就會大量增加,因此即使是熟食,也要注意儲藏環境,最好隨時冷藏,一兩天吃不完就捨棄,以免造成食物中毒,反而得不償失。
而要預防魚肉產生組織胺,最好是去除內臟,全程低溫冷藏處理,避免放置在超過20℃以上的環境,消費者購買鮮魚時不妨也以此指標,選購冷藏或冷凍水產較為安全。若外食選擇餐廳,除了現場觀察店家保存與處理環境外,現在網路資訊很發達,隨時都可以上網查詢,找到有信譽的優良店家。
組織胺中毒症狀
組織胺中毒的症狀與過敏類似,以下為常見的症狀:
1.皮膚方面:面部與口腔泛紅、黏膜與眼瞼結膜充血、出現蕁麻疹、全身灼熱、身體發癢等。2.腸胃道方面: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3.心血管方面:心悸、脈搏快而微弱、血壓降低等。
4.呼吸方面:胸悶、喉嚨不適、呼吸困難等。
5.神經方面: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口渴、口舌及四肢麻木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