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報導】
已傳到第五代的屏東縣崁頂鄉義興麻油廠,遵照古法純手工提煉,保存麻油香醇味道,曾經一個月賺的錢,可以買一甲地。
廿年前,國內有一家食用油大廠採用機器化大規模生產,曾有人預估義興麻油將從此成為絕響,事實證明,它不僅站穩國內麻油地位,還跟著朝科技及養生脈動,不斷開發創新養生黑芝麻醬、芝麻粉,擴大市場佔有率。
純手工產油 清朝就開始
今年65歲的義興麻油廠第四代傳人吳義雄說,他的曾祖父吳知壽,從清朝時代開始以純手工生產麻油,再傳給阿公許闊嘴(阿嬤吳阿寬招贅)、父親吳新居。但曾祖父如何學習製造麻油過程及技巧,當時沒有被傳述、記錄下來。
麻油香醇 日政府指定生產
吳義雄指出,由於阿公製造麻油相當香醇,不偷工減料,贏得口碑,供不應求,日本佔領台灣時期,屏東縣指定只能吳家生產,別家不能做,「發現別人偷偷生產,可以向日本政府檢舉」,但他的阿公為人老實,明明知道有人利用深夜躲在甘蔗園等秘密地點偷偷提煉,基於同胞愛,加上大家生活都很困苦,他阿公也當做不知道,從不向日本政府檢舉。
日軍要麻渣 番仔搶批貨
「日本政府知道製造麻油產生的麻渣,營養相當豐富。」吳義雄指出,日本政府每天到他家徵收麻渣,拿去餵雞、鴨等家禽或當肥料,以支援前線官兵作戰所需。
「當時製作麻油,要先炒過、再用木椿頭擠油,相當費時耗事,每天生產數量有限。」但由於相當搶手,每天凌晨二時左右,就有「番仔」(類似小盤商)到他家門口排隊等著盤貨拿去賣,他阿公限制每人數量不到十瓶,賣完為止,因此今天未盤到貨的小盤商,第二天更早來,到後來,晚上就有人來排隊批貨。
家傳煉油法 大廠難匹敵
台灣光復,他家土地有限,雖種了芝麻,但產量有限;不少農民種了芝麻,但不會提煉,委由他家代工,賺取代工費。
廿年前,國內一家食品大廠投入麻油製造,不少朋友聞訊,告訴他「吳家麻油將面對嚴苛挑戰」,當時他也很緊張,後來發現這家食品大廠採用熱壓方式取油,溫度達200度,已破壞麻油香醇口感,又未經師傅火候炒過,生產麻油無法獲得多數消費者認同,更讓義興麻油站穩市場地位。
【2009/11/08 元氣周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