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可憐的教授背黑鍋?
夏天來了,各種冰涼商品的廠商無不蓄勢待發,準備展開一場場搶錢大作戰。根據經濟部的資料顯示,二○一六年國內整體的飲料市場營收是五百五十八.六億元,其中占最大宗的茶類飲料營收就高達二百三十五.五億元,相當可觀!(臺灣人一年到底喝掉多少茶啊?)從這些天文數字可見買茶、喝茶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加上廠商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多停留幾秒,在產品外包裝、廣告也是下足功夫,爭相找來當紅明星代言,花大錢設計外包裝、拍攝趣味廣告,讓喝茶變成非常時尚,人手一瓶茶類飲料,經常是街頭上的普遍光景。
就在驚嘆茶類市場龐大的同時,解剖員收到友人傳來一則LINE訊息,還得意地說:「這次可是醫院的教授出面了,這不可能是假的了吧!」
點開圖片仔細看看上面的文字,只見訊息上不僅列出教授姓名、服務單位,也清楚描述了事件的內容,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如此有頭有臉的專業人士背書,這訊息實在太有說服力了。只是解剖員仍是滿心疑惑,張武修教授真的會這樣子說話嗎?尤其最後「一定要傳給好朋友以及自己的家人」這樣的用語,與解剖員所認識的醫療專業人士用語大相逕庭。況且這麼知名的茶類飲料裡面若是有毒的話,街口便利商店為何還沒有下架呢?解剖員直覺案情不單純。
解剖:有毒的飲料能在市場上販賣?
一、「茶裏王」有毒嗎?
先來看看事件主角之一的茶裏王是否像簡訊所言真的有毒。解剖員搜尋相關資料後驚訝發現,這則簡訊算是糾纏許久的陳年爛帳,整起事件大概可分成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有關茶裏王工廠遭查封,第二階段則是加入張武修教授背書。
整起事件要回溯到二○一四年十一月的時候,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小姐在自己的臉書上指出:「越南毒要爆炸了。使用越南茶葉的飲品,含戴奧辛,是這家大型食品集團主打飲料,貢獻全年營收近二十億。消息指出,集團旗下工廠近萬噸原料正被檢調查封,即將下架。現在開始,別喝包裝茶了。」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將猜測的矛頭指向統一集團,統一集團雖然在第一時間就出面澄清沒有此事,但澄清的力度仍然止不住謠言在各種網路社群散播,並持續肆虐。
第二階段則是約莫在二○一五年五月,社群網路中第一次出現了這則「名人代言的變種謠言」。這則謠言除了有名有姓地端出「陽明公衛張武修教授」作為背書,並且聲稱統一超商已承認旗下茶類飲料含有劇毒,正全面回收中。在這段期間,相信收到過這則訊息的人在超商冰櫃前選購茶類飲料時,應該很難有勇氣拿起一罐茶裏王去結帳,畢竟對於多數人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應該是最保險的做法,反正茶裏王旁邊還有一堆競爭者等著被消費者青睞。
然而真相究竟是如何呢?二○一四年,茶裏王有毒的訊息一爆發,造成統一集團股價重挫,嚴重影響企業形象。統一集團在澄清的新聞稿裡面指出,茶裏王雖使用越南茶葉,但不屬使用落葉劑的地區,茶葉也都有經過層層檢驗;此外也說明關於檢調查廠一事,是因為當年的黑心油事件,統一因購買強冠油品而遭到點名及查廠,與茶葉沒有關係,更何況統一並沒有在龍潭設飲料廠。到了二○一五年,謠言再起,茶裏王也再次在臉書澄清,說明傳言並非事實,更向張教授求證,確認沒有發表相關言論,亦透過委託的法律事務所發出聲明,強調惡意散布謠言可能構成的刑責,希望能平息謠言。
所以「茶裏王」有毒嗎?當然沒有。整起事件顯然是許多陰錯陽差、以訛傳訛所造成,只是這些謠言一旦形成,就像潑出去的水,哪怕統一公司多次澄清與聲明,卻仍然因為不易查證與追溯而止不住謠言的四處流傳。
二、「張教授」為什麼要你轉傳愛心簡訊?
張武修教授很閒嗎?他跟統一公司有過節嗎?還是基於義無反顧的救世愛心,所以才如此堅決且積極地要大家把這個訊息廣傳出去呢?
稍有常識的人應該能理解教授的日常非常忙碌,尤其是像張教授這樣的重量級學者。如果你稍微搜尋張武修教授所貢獻的各種專業領域,就會發現他除了現職是衛福部臺北醫院的顧問醫師之外,也是亞洲健康識能學會的發起人,並曾擔任衛福部世界衛生組織代表,二○一七年三月更被提名為監察委員。這些工作的高度、廣度與忙碌程度,是否還會讓如此學有專精的學者針對某項「特定商品」發出那樣的簡訊?這種「常識」理應是一般人自己就能夠進行的基礎判斷。
再從學術專長來看,張教授長年關注公共衛生與核能議題,具有「職業醫學」、「輻射生物」、「國際衛生」等方面的專長,多年來推動國內外「健康識能」在醫療衛生體系的運用,這樣的專業背景與查驗「茶裏王裡面是否有毒」,還有許多科學操作層面上的不同意義。更何況,這樣的內容需要動用張教授的專業來背書,然後再告訴大家嗎?如果統一超商如此大型的公司都已經自己承認、宣布這項消息,依照臺灣媒體嗜血的屬性,必然會大肆報導,並四處敲鑼打鼓廣為擴散,哪有可能如此平靜,還需要靠大家「努力傳」來一個告訴一個?說穿了,在這一則簡訊中「陽明醫院公衛所張武修教授」這個名號,除了被拿來當成背書用的工具之外,根本毫無其他意義。
最後要說的是,在學界工作的學者通常都歷練過十分嚴格與縝密的專業訓練,知道要確認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需要透過各種資料的考證及檢驗,絕不會貿然用自己的信譽去為這樣的訊息擔保(當然有些亟欲靠媒體曝光而成名的人,就不在此列),這是許多潔身自愛的學術圈人士都會嚴格遵守的事。因此,於情於理,如果你知道醫學院教授的日常,就會了解簡訊中的「張教授」沒時間、也沒道理發表這樣的言論,更不會希望你努力地傳給其他家人。而且這則謠言的出現時間是二○一五年,當時的張教授早已離開陽明大學公衛所。只能說,這則簡訊其實全身上下都是破綻。
三、謠言叢生,智者難尋
在資訊時代中,要當「製造謠言」的駭客到底難不難?前陣子出現一種電腦「勒索病毒」令人聞之色變,一旦中毒就會吃掉電腦裡的檔案,讓使用者痛不欲生。像這種能夠開發出癱瘓網站、破壞電腦資料的病毒駭客,需要極高的程式設計能力,才能破解防毒軟體的重重防護,好歹需要修練高超電腦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門檻。但是製造簡訊謠言,卻沒有什麼專業技術門檻可言,幾乎人人可為,加上社群網絡的散播快速,破壞性甚至不亞於勒索病毒。
這種謠言的生產過程,首先要產生「目標議題」,特別是選定容易引起關注、爭議的話題,而醫療飲食的問題最容易引起大眾注目;然後就是「獵人頭」,找尋看起來「很專業」的人士當影子人頭,為假訊息背書,增加專業感及瘋傳的意願;最後是「栽贓烹調」,透過栽贓的方式製作文字駭人的簡訊。隨著謠言釋出,話題引爆,被汙衊的當事人即使跳出來嚴正澄清,仍很難殲滅惡意的謠言。
整個過程中,我們無從得知最初的謠言製造者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要放出這樣的假消息,可能是單純不喜歡茶裏王,也可能是對於統一集團不爽,甚至可能只是單純要測試一下自己製造流言的能耐。總之,產生這樣一則流言,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專業,只要大眾繼續保持無知與濫情,就是這類謠言的成長溫床。從過往曾經發生的案例中,隨便抓一把都可以發現許多類似的謠言,例如兼具醫師身分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在網路社群裡就流傳過不少以他為名的造假謠言,像是:柯醫師提醒飯後喝涼水致癌、空腹吃水果勝癌症等,柯市長便曾表示這一切都是謠言,他雖然感到困擾卻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再例如:〈空腹吃水果會抗癌?王正一醫師說他從沒寫過這種東西!〉,也同樣讓王醫師感到無奈。最容易被栽贓的除了醫師之外,知名的科學家也不例外,霍金(Stephen Hawking)就曾經被假冒名號去為世界末日的謠言背書。而就算是機關單位也同樣有風險,例如:「消基會呼籲含三氯沙產品下架」簡訊盛極一時,其實卻是時隔十多年的舊聞重新流傳,多項攸關民生安全的訊息早已過時,對民眾造成無謂的恐慌,消基會也十分無奈;〈魯肉飯+魚丸湯是恐怖外食?流言衝擊臺南小吃〉事件,則是因為民意代表引述過時且有問題的調查報告當成質詢題材,導致臺南市衛生局長還得為錯誤訊息出面澄清。
像這類網路謠言訊息,無論是冒用名人、相關單位名稱,或是植入錯誤的資訊,都造成或大或小的困擾,偏偏製造這些流言的技術門檻極低,幾乎人人可為,再加上滅火的強度總是敵不過謠言被轉傳及渲染的速度,如果民眾不多加慎思明辨,恐怕都會變成謠言傳播的直接或間接推手。
解剖總結:小心沒有技術門檻的謠言病毒!
解剖員在某次學術會議場合中,正好聽見事件主角張武修教授本人提及此問題,他感慨表示:「如果這些錯誤的謠言像是病毒的話,不知我們的社會何時才能產生抗體?」這個感慨直指此事件的核心:能夠產生「謠言抗體」的社會,仰賴的是整體國民素養的提升及媒體工作者的自制!資訊的流通與便利雖標誌著進步,同時卻也夾帶了許多不可知的風險,在人人都可以是訊息的製造者與散播者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謹慎看待所有的資訊,不輕易相信、不隨意散播,才能為社會產生好的「抗體」。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假訊息以下評價:十顆骷髏頭!
關於作者/科學新聞解剖室
科學新聞解剖室官網 http://scienceanatomy.blogspot.tw/p/blog-page.html
PanSci 泛科學專欄 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scinews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僅是快門的一瞬間。」
這是以推動優質科學傳播工作為己任的科學新聞監督平臺,結合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專家及義工,目的是用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語言,帶領大家推敲科學新聞的疑點,鼓勵大膽懷疑眼前的科學新聞,避免錯誤報導繼續蒙蔽我們的視聽。
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
總策劃──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者,PanSci泛科學及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解剖員陣容】
解剖員001/黃俊儒 「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兼長工,在臺灣西部的大學教書,以科學傳播工作為職志。
解剖員002/賴雁蓉 「科學新聞解剖室」長工二號,中文專長,多年前潛入科學傳播領域,纏鬥至今。
解剖員007/雷雅淇 科學教育專長,PanSci泛科學編輯,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為坐穩科學傳播的明日之星做準備。
解剖員008/黃馨慧 傳播專長,長期關注媒體生態與網路社群,重視訊息與大眾的關係,相信再糟糕的環境都有辦法開出燦爛的花。
解剖員012/潘昌志(阿樹) 「震識」共同創辦人兼副總編輯,熱愛地球科學,常於「地球故事書」部落格說書,並在各科普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
解剖員013/顏吉鴻(Y博士) 任職中研院,正港臺灣出產天文博士,專長恆星形成、天文儀器及軟體研發,偶爾寫寫科普文,點綴天文人生。
解剖員014/簡克志 材料系科學背景,後轉進傳播領域,正在學習當科學與傳播的搭橋人,喜歡科幻與美食。
解剖員015/羅尹悅 主修公眾科學傳播,受「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的精神感召而入伍,深刻體驗「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自在。
解剖員016/楊仕音 病毒遺傳專長,週間為科普、專利「正派雙修」人,週末變身畫家,現為「Tone識」新創團隊的品牌顧問兼知識導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