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對健康有益人盡皆知,如何花最少時間運動能達到效益極大化?最新研究指出,比起坊間常聽到的「一日一萬步」,其實更低的門檻就能帶來明確的健康改善,特別是對忙碌的現代人與年長者更具參考價值。
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濱谷陸太在近期新書《預防醫療的醫師教你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效果:飲食學》,以大量研究數據分析最有效率的健康方法。他解說如何用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的健康回報,「理想步數」並非一萬步,甚至更低的目標就足以帶來顯著健康效果。
步行對年長者尤其重要
運動形式多樣,但對高齡者而言,步行是最容易實行、也最受青睞的運動方式。以較慢的速度走路,心肺負擔並不算大,但健康好處十分確定。
探討步數與健康關聯的研究很多,有研究顯示,每日步數增加到7500步左右,步數越多,死亡與心臟疾病風險越低。
過去幾乎沒有研究探討「怎麼走路」最有效。例如「每周固定1~2次專門去走路」與「日常刻意增加步數」哪個更好?為了比較這些方式,研究團隊針對高齡女性進行分析。
研究採用大規模的Women’s Health Study資料,在其中挑選沒有心臟病病史的1萬3547名高齡女性,讓她們配戴加速度計1周,以測量運動時間與步數,並追蹤11年後的死亡與心臟病發生情況。
研究檢視「1周內達成步數目標的天數」與死亡、心臟病發生率的關聯。步數目標分為每日4000、5000、6000、7000步四類,並以統計模型調整年齡與疾病等因子。
1周1~2天達成4000步也大有好處
結果出現兩個重要發現。
第一,比起完全沒有一天達成4000步的人,只要每週有1~2天達成4000步者,死亡風險降低26%,心臟病風險降低27%。也就是說,即使只是在一周中少量行走,也可能大幅降低疾病風險。
第二,當分析加入「平均步數」後,以上的關聯完全消失。這代表健康最重要的並不是「一周中怎麼安排步行模式」,而是最終的「平均步數」。
換言之,重點是「只要有走路就好」,而目標值應放在「平均步數」本身。對不常步行的高齡者而言,即使每周只有幾天多走一些,也可能得到明確健康效益。
另一份使用歐洲UK Biobank資料的研究(平均年齡約62歲),檢視一次步行的「持續時間」是否影響健康。在調整平均步數後,研究顯示「單次步行時間越長,死亡率越低」。比較區間分為:5分鐘未滿、5~10分鐘、10~15分鐘、15分鐘以上。
該研究意味著,每天確實安排一段固定的步行時間具有額外好處,即使在平均步數相同的前提下,也能額外降低死亡風險。也就是說,要建立步行習慣,適當確保一次的步行時間也很重要。
回顧自己的日常步行習慣
步行的效果也因人而異,步數與健康的關係本來就會隨年齡顯著不同。兩項研究的平均年齡差距約10歲,因此需謹慎解讀;此外,兩者皆只測量1周的運動量,無法掌握習慣變化。
更重要的是,研究觀察的是「走路較多的人死亡率較低」的關聯性,不等同直接證實「多走路會導致死亡率下降」的因果關係。也可能是「身體不適的人走得少」,因果方向顛倒。不過,即便在計算中排除這種可能性,結果依然一致,因此仍能部分推測存在因果關係。
總結來說,儘管因果鏈未完全釐清,但可確定的是:
‧即使少量運動,也能帶來非常大的健康利益。
‧不必每天1萬步,即使每週僅有1~2天達到4000步,也可能有效預防心臟疾病或早期死亡。
‧退休男中1.2億樂透「花不完卻陷惡夢」最後全投保單:不想看到它
‧料理家教只要準備一物「不用加一滴水和油」做出不沾鍋完美煎蛋
‧改不掉習慣難斷捨離?達人4招「不需大丟特丟」也能讓家清爽變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