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運動天地

愛運動還是掉肌肉?醫師:都因為這族群動錯又吃錯

千禧之愛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左起)、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呼籲國人重視肌少症,積極運動並留意蛋白質攝取。記者邱宜君/攝影
千禧之愛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左起)、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呼籲國人重視肌少症,積極運動並留意蛋白質攝取。記者邱宜君/攝影

體育署調查顯示,銀髮族是最愛運動的一群人,但肌少症問題卻依然嚴重。高齡醫學專家分析認為,只做有氧不練肌力的運動偏好、過度強調養生的粗茶淡飯,是熟齡族保不住肌肉的兩大原因。

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示範測量小腿最粗圍。記者邱宜君/攝影
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示範測量小腿最粗圍。記者邱宜君/攝影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根據體育署2018年運動現況調查,50歲以上民眾對健康而運動的比例高達八成,超過七成熟齡運動者最喜歡散步走路,其次是慢跑、爬山、伸展、練功。詹鼎正表示,上述運動屬於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但因缺乏負重,沒有增肌的效果,無法預防肌少症,連帶衍生骨質疏鬆、行動力減弱、跌倒、失能等健康風險。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創辦人陳亮恭表示,少數年輕族群有肌少症,主因是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疾病、神經肌肉病變等疾病影響身體能量利用,或是因過度減重導致肌肉量流失。大部分肌少症都發生在50歲以後,因為人體肌肉量在25歲達到高峰,之後隨年齡遞減,65歲以後每年減少1.5到2%。當肌肉量低到同年齡人的後段班,就是肌少症,50歲以上平均每10人就有1人肌少症,80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走路變慢、握力下降、坐站動作變慢等症狀,也會導致各種疾病預後較差、死亡風險較高。

陳亮恭表示,根據亞洲人體型制訂的肌少症共識,是男性小腿最粗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腿最粗圍小於33公分,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不用等到65歲,50歲就應自我檢視。如果50幾歲就腿圍低於上述標準,陳亮恭建議最好就要就醫釐清是否有疾病造成營養快速流失,同時檢視生活型態是否需調整。

生活調整中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和飲食。陳亮恭說,肌肉量的儲蓄是可以一直增加的,只要持續運動,75歲以前都還可以增肌。建議每周五天,每次進行有氧運動20分鐘和阻抗運動20分鐘,效果最好。阻抗運動可以使用寶特瓶、啞鈴、彈力帶等小道具,上下肢都要均衡訓練。

詹鼎正說,為了健康而調整飲食,過猶不及反而減掉健康。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表示,建議50歲以上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取至少5到6份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每份大約是一個手掌心的大小,如果希望積極增肌,建議每天要吃到7到8份蛋白質。根據體重換算,每人每公斤體重至少0.8公克蛋白質,若能吃到每公斤體重1.2公克會更好。

有氧運動 肌少症 肌力訓練 蛋白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