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天啊!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我還這麼年輕!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34歲的張小姐,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發現左側乳房的內下側有一處約1.8公分的異常影像,在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該處疑似為乳房腫瘤且邊緣不規則,後續經由乳房外科醫師病理切片確診為罹患乳癌第一期。
乳癌為台灣女性頭號殺手 平均罹患年紀提早歐美國家10年
「乳癌」是台灣女性頭號殺手,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一位、女性主要癌症死因排名第三位,每年新增超過萬人確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但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
以國人女性停經年齡平均為52歲,106年國人50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共有5,282人,佔罹患乳癌總數約33%;再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年報,國人女性罹患乳癌發生總個案數為15,834人,依照年齡區分雖大多數為50歲以上族群,但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乳癌也不在少數,有1,212人。
曾有纖維腺瘤者 罹患乳癌機率比一般人高近2倍風險
「我以為這個硬塊只是跟我大學時期曾經發生的乳房問題一樣狀況!摸起來的感覺也很像,我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張小姐在與醫師諮詢中,透露她曾在就讀大學2年級某天洗澡時發現有腫瘤硬塊,當時曾接受手術開刀取出,經病理檢驗後確認為良性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大多為良性,且好發於年輕女性,這樣的經驗也導致讓張小姐輕忽乳房的病變。
根據統計,曾有纖維腺瘤的人,後續發生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3~1.9倍的風險。若纖維腺瘤內有囊腫、硬化性腺病、微小鈣化、乳突樣變化,則乳癌發生率為一般人高達3.1倍。
辨別乳房硬塊是良性或惡性 定期篩檢揪病灶
若想分辨乳房腫塊為良性的纖維腺瘤或是惡性的乳癌腫塊,往往無法單以觸摸感覺來判斷良惡性,若只靠自我檢查易有盲點,沈彥君建議,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篩檢,交由專業醫療的揪出可疑的病灶,可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
目前乳房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檢查(MRI)。因國人女性大多為緻密型乳房,年輕女性常是乳房組織密度較高,40歲以下女性建議可利用超音波做為第一線乳房檢查的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可再提高診斷率。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房健檢該用哪一種? 醫:依年齡做選擇

常春月刊
《常春月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一直以讀者信賴的家庭醫師自詡,內容由醫藥記者專訪各大醫院知名醫師,緊扣趨勢的議題、權威嚴謹的內容,文字淺顯易懂卻又不失專業,不但能讓讀者獲取最新醫藥保健常識與訊息,也深獲醫藥界的肯定。
《常春月刊》官網:https://www.ttvc.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如何遠離乳癌? 醫:出現6大症狀需提高警覺
乳癌研究引起美國學者關注 路透社採訪羅東博愛團隊
2021癌症論壇/2大基因突變 考慮乳房預防性切除
胸前長痘痘久不退 健檢發現竟是乳癌
2021癌症論壇/乳癌復發風險指數 提前部署治療策略
日本大型研究:女性停經前飲酒 罹乳癌風險升高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這些東西少用
乳房攝影篩檢比生小孩還痛? 她不信謠言親身實測
35歲女背酸痛竟是乳癌骨轉移 醫師提醒輕熟女注意
懷特報喜!癌因性疲憊症新藥3月納健保 嘉惠乳癌患者
國人罹癌時鐘加速!女性乳癌飆最快 醫籲定期檢查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好累!乳癌化療重度疲憊有解 醫師:藥物運動一起來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男生也會得乳癌 他不菸不酒確診已是第三期
男性乳癌症狀與女性相同? 早期幾乎無感!胸部有這些特徵要警惕
乳癌化療中,我是不是無法生育了?年輕、中年、老年得乳癌要怎麼治療,名醫提供指引
乳房攝影檢查不舒服 只做乳房超音波可以嗎?醫師圖解
那怕只有1%機會 她患三陰性乳癌因免疫治療獲好轉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歐美8至10年 醫籲定期篩檢存活率高
女性殺手——乳癌,尤其有家族史的要特別注意!
25歲新手媽媽哺乳摸到硬塊 竟是乳癌二期
看見乳癌之後的天晴/經歷大病一場 我心重開機
30歲罹患乳癌 她被迫面對生命與生育的抉擇
「生過孩子、餵母奶就不易得乳癌?」她哺乳發現硬塊...以為漲奶卻是乳癌
乳癌是婦女殺手 醫師:乳房X光攝影能早期發現
二寶媽勇抗乳癌轉移 名醫籲:正確治療乳癌就像慢性病
年輕女性別輕忽 未滿40歲乳癌患者年增逾千人
猜你喜歡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醫示警:有三高者風險暴增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5年存活率是關鍵!治癌醫曝癌症治療前先做7件事
抗癌最佳典範!哈佛癌症醫師每天吃什麼預防疾病
天天外食便秘 他洽公順便免費篩檢竟大腸癌第一期超吃驚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阿信」編劇淋巴癌逝世 醫師:出現3症狀要及早就醫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注意身上不尋常黑痣防癌 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的部位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高燒不退竟是血癌 醫師提醒出現這四個徵兆要留心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男子罹泌尿道上皮癌 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奏效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胃癌分期症狀有哪些?專科醫師詳解胃癌治療方式
以為扁桃腺發炎,「韓粉大將」毛嘉慶罹血癌!醫:5個病癥,發病就來勢洶洶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