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篩檢 應提前至35歲前
只要活著 就有新的治療機會
另一個她,11年前僅36歲,洗澡時發現腫瘤,當時腫瘤已五公分大,手術後發現有骨轉移,判斷是第四期,極度擔心害怕,當年資訊與醫藥不發達,覺得生命隨時會告終,她積極治療,「只要活著就有新的治療、新的機會」。
年輕型乳癌泛指更年期前罹乳癌,病患不僅面臨疾病威脅,正值人生輝煌期,還要直視婚姻、親子、失業、復發的威脅。乳癌病友協會、台灣諾華、聯合報為關心年輕型乳癌病患,於乳癌防治月舉辦「擁抱粉紅希望-年輕徬徨的妳面對乳癌該知道的事」論壇,從身心靈關懷乳癌病患。
增加健康識能 癌友更能掌握治療方向
政府補助乳癌篩檢為45-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0-44歲婦女,二等親內具乳癌家族史者亦提供篩檢服務。根據論壇中問卷調查發現,70%受訪者認為,乳癌篩檢年齡應提早至35歲前。
年輕型乳癌病患通常較一般病患更積極接受資訊與治療,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建議,增加健康識能,可以更了解治療方向,乳癌細胞與一般癌細胞,會受到荷爾蒙刺激而加速生長,因此建議乳癌患者了解荷爾蒙受體含量,若是荷爾蒙受體陽性(ER+/ PR+)用抗荷爾蒙治療,第二類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可用標靶治療、三陰性(ER-/PR-/ HER2-)用化學治療。
低於40歲乳癌患者國內占8%
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蔡宜芳指出,根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資料,國內一年被診斷出乳癌且低於40歲的乳癌患者占8%,約有一千人,且年輕乳癌中,又以三陰性、HER2,比率較高,因為缺乏篩檢機制、乳房組織較緻密、也因年輕忽略乳癌風險,發現時期別通常比較晚。
勿被疾病綁架 還有值得關愛的人與事
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在現場帶領Zumba舞蹈,她說,國外運動風氣很盛,她取得Zumba間歇性有氧舞蹈健身運動教師資格,回台後帶領病友Zumba,透過運動讓身心靈健康,也能重建女性自信心。
研究也發現,積極運動對乳癌存活者,可顯著降低乳癌死亡風險,改善生理與免疫功能,促進代謝指標例如胰島素和類胰島生長因子的正常化。
蔡宜芳說,乳癌病患常徬徨無助,陷入憂鬱與焦慮中,擔心復發,她鼓勵病友注意復發是好的,但還是要回到常軌,不要被疾病綁架,人生還有許多值得關愛的人與事,上天讓我們存活下來,一定有其意義。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40歲朱俐靜「乳癌」逝 醫曝年輕族群易惡化原因
乳癌成文明病每36分鐘增1例 妙齡女4大問題釀病纏身
乳癌拖2年乳房內鈣化如「降雪」斑駁 醫苦勸治療才改善
把硬塊當粉刺,竟變9公分腫瘤!一位乳癌患者的教訓:「怕痛」,最後可能才要命
乳癌患者副作用致手指僵硬 針灸及中藥調理後緩解
未必會變少奶奶!免疫加化療 提高三陰性乳癌治癒率
輕忽小腫塊⋯腫瘤塞滿她乳房 醫嘆:早期治療可少受苦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隆乳怕乳房攝影或切片消風 醫:填充物不會受損
5旬婦乳癌切除乳房自卑2年 重建乳房恢復自信
乳癌常見5大危險因子妳有嗎?出現6大症狀別等快就醫
朱芯儀吐病況!乳癌腫瘤大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凹陷」
2022癌症高峰論壇/單株抗體+化療藥物擊破乳癌細胞 更安全有效
2022癌症高峰論壇/少吃炸物和油脂類只能降低、並不是就不會發生!預防乳癌只有一方法
乳癌有年輕化趨勢 定期自我檢查、受檢及早治療
女星朱芯儀驚覺乳頭搔癢確診乳癌 專家:臨床上不常見
朱芯儀乳癌轉移淋巴!「9大危險因子」曝光 幾乎所有患者都中
36歲朱芯儀自曝罹患乳癌,已轉移淋巴:走上辛苦旅程,哽咽謝老公陪伴!
注射疫苗冒出無痛腫塊 求醫確診乳癌第三期
安潔莉娜裘莉沒得乳癌卻切除雙乳!乳癌高危險群需預防性切除?乳癌權威說出真相
婦人乳癌復發轉移 醫師:此時最需情緒支持
醫病天地/乳頭旁硬塊 75歲翁罹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75歲翁右乳頭附近「突起」 2公分腫瘤乳癌找上門
預防乳癌多彩虹蔬果、少吃脂肪 避開荷爾蒙保健品
病團:乳癌新藥給付門檻高 應推共同負擔
末期乳癌別放棄 延長存活等新藥未來希望多
HER2陽性乳癌頻復發 貝西:身心靈切開 治療就沒那麼痛苦
女乳房檢查投訴醫師死不認錯 醫:判讀可能有不同結果
原位癌沒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觀察乳腺癌6徵兆,早期發現避免轉移
猜你喜歡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消化不良就醫竟中「癌王」 腹內胰臟腫瘤達8.4公分
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皮膚科醫學會有指引
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
乳癌成文明病每36分鐘增1例 妙齡女4大問題釀病纏身
乳癌拖2年乳房內鈣化如「降雪」斑駁 醫苦勸治療才改善
把硬塊當粉刺,竟變9公分腫瘤!一位乳癌患者的教訓:「怕痛」,最後可能才要命
8旬老嫗胃噁心原是罹癌!經醫檢查竟與她愛吃這個有關
預防口腔癌 醫師:留意五大症狀速就醫檢查
台灣乳癌近一成不到40歲 定期影像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自然療法踩土吸地氣拒化療 半年內胃癌惡化
常常胃痛會不會是胃癌?醫師曝胃癌最大危險因子
醫病天地/泌尿腫瘤 腹腔鏡手術療效佳
50歲男血便以為「痔瘡出血」 竟是直腸腫瘤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延命大突破 無奈高藥費阻礙治療路
營養狀況是抗癌關鍵!營養師:治療期補熱量 恢復期均衡吃
無痛換水大腸鏡 揪息肉效果更好
乳癌患者副作用致手指僵硬 針灸及中藥調理後緩解
何時該切除食道?醫師詳解食道癌手術過程及術前術後照顧
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
再生醫療超級昂貴 CAR-T新藥抗癌費用逾千萬元
婦人沒抽菸卻咳血得肺鱗癌 靠多重療法才撿回一命
月經不規則、停經後出血 醫籲:盡速就醫
海扶刀精準度大躍進!國衛院模擬技術縮短40倍手術時間
檳榔汁吐掉就不會罹癌? 醫師:纖維摩擦口腔也會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