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高達8000人死於肝癌,但近10年來,晚期肝癌治療進展不大。台灣肝癌醫學會提醒,未來台灣肝癌的致病原因將從病毒性肝炎轉至脂肪肝,屆時更難治療,國人應力求飲食均衡,多做運動,勿過度飲酒及食用發霉食物。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林錫銘表示,據105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肝癌新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癌症的1成,每年逾1萬1000人,且男性為女性的2倍。而肝癌因早期幾乎無症狀,故被稱為沉默殺手,一旦出現疲勞、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黃疸、腹部腫大等症狀,多已是肝癌晚期(3期)或末期,且疾病一旦轉移,5年存活率也降至約3成以下。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晚期與末期肝癌大多無法手術,過去10多年間第一線僅一種標靶藥物可選擇,雖可延長存活期,但在腫瘤縮小等方面差強人意。近期出現新一代標靶藥物,去年下半年並獲衛福部核准,可作為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新選擇;經臨床研究顯示,新一代標靶藥物與之前相比,無惡化存活時間與腫瘤縮小比率皆顯著提高2到3倍。
黃怡翔所收治的張先生,今則現身說法,40歲的他是B肝帶原者,2年前回診追蹤時意外確診肝癌,他說當時太太剛生完女兒,得知這項噩耗後決定一起面對,因此立即開刀切除2顆分別為4.5、5.2公分的腫瘤;無奈9個月後再次復發,接受傳統標靶藥物治療,引起掉髮等副作用,卻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所幸在醫師建議下,去年9月起嘗試新的肝癌標靶藥物,甲型胎兒蛋白指數大幅降低外,檢查也看不到任何腫瘤,目前已恢復設計的工作。
林錫銘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民眾可記住「2要2不3族群」的223口訣: 2要-40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進行「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 2不-避免「過度飲酒」、「易受黴菌毒素汙染的食物」,如發霉的麵包等;3族群-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一等親中有肝癌家族史」者,應更加積極篩檢預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