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長居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一旦感染就會改變「胃相」,從做胃鏡到回診做切片,可能得花上一個月才能確定胃部粘膜有無異狀。根據台大醫院體系10間分院過去十幾年的胃鏡影像所發展出的人工智慧模型,可在短短9秒內精準研判胃相,準確率超過9成,目前已率先在馬祖落地應用。
台大醫院針對難治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發第2、3線救援治療處方,榮登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成為國內外治療的重要依據。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長期投入胃癌防治,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和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顯示,過去30年來,台灣成年人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已從60%降到30%,孩童更降到10%,胃癌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傳統的胃相判讀費力又費時,需要做胃鏡、組織切片,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少說也要經過一個月,對醫療資源缺乏、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來說,是相當大的阻礙。台大醫院整合跨院區影像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通力合作,已成功開發出人工智慧模型,能從胃鏡影像判斷胃相,精準揪出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等異常跡象,已在馬祖落地使用。
「過去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只要9秒可以判定完成。」李宜家說,希望此模式可以有多角化的發展,幫助偏鄉醫師增加判斷能力、降低偏鄉與都會區的醫療不平等。因為胃癌很容易轉移到肝臟,導致治療效果不好,兩大預防關鍵,在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的除菌治療,以及癌前病變每兩、三年就要定期追蹤。
吳明賢說,馬祖曾是全國胃癌發生率最高地方,台大醫院歷經20年努力,將當地盛行率從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發生率則下降53%,是廣受世界讚譽的標竿。如今發展出AI技術,成功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決醫療不平等,希望未來可推廣全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