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肺癌人數達1.4萬人,每3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高達5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醫師建議,暴露汙染環境、肺癌血親家族史、肺病史、抽菸及二手菸者,符合四類高風險民眾應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提升治癒機會。
近年來肺癌學會致力推動肺癌高危險族群早期篩檢、診治,透過LDCT針對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檢測率已達2.42%,即每25個高危險族群可以篩選出一人罹患肺癌,且94.8%診斷為第一期以內的肺癌,幫助找出更多早期患者。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LDCT,對象包含暴露污染環境者,如工作環境有石綿、焦油、煤灰或接觸放射物質、大氣汙染物者;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抽煙或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者,長期暴露二手菸者、有肺癌家族史或肺結核等肺病家族史者。
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無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民眾,建議50歲起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建置定期篩檢至80歲;若家族中有30歲左右罹患肺腺癌成員,其他家族成員建議30至40歲起提前加入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行列。
陳育民說,肺癌患者從體內長出第一顆肺癌細胞至可以偵測癌症期間長達20年,目前肺癌早期患者的比例約占三分之一,「肺癌愈晚期發現,復發風險愈高」據美國癌症學會資料,若於肺癌第一期、第二期發現,有半數患者可以存活超過5年。
「精準治療不是所有人抓來做LDCT,而是準確抓到高風險族群來做。」王金洲進一步指出,早期肺癌最重要指標為無疾病存活期,意指病人經過治療後無復發、轉移且不死亡的時間,醫界期待精準治療加入早期治療行列,可望再提升病患的無疾病存活期。
雖然近年肺癌早期患者比例提升,但治療選擇仍受限於傳統手術、化療和放療,精準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目前仍以晚期肺癌治療為主,尚未加入早期治療的行列。王金洲說,未來精準治療能夠扮演對抗肺癌雙箭頭的角色,幫助晚期患者延長存活期,也幫助早期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