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
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
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
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
「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
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
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